伟业顾问:2005年北京房地产市场预测报告
关于总体规划
相关报道
1、 市人大表决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草案)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11月10日举行,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草案),并通过了相应决议。
决议原则同意《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草案)作为指导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依据,由市人民政府依据本次会议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再作必要的修改,报请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2、 新城市总体规划11个新城疏解城八区压力
新北京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新城是新的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节点,根据新规划,发展新城11个,以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这些新城分别是: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3、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3月9日正式开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3月9日上午列出了一份具体到日期的进程表。上午召开动员大会要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确保年内完成,四季度上报国务院批准。总体规划修编要突出四个方面的重点:新城规划及功能布局调整;交通及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时做好城市安全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规划修编将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组织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进行。
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编成果公示
位于前门的北京规划展览馆,从11月6日起开始公开展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编成果。此次公示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首次公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编成果的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总体发展规划说明
1、 总则
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对原《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了必要的修订。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1991年至2010年)。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凋发展;改善城市坏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编成果的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2、 城市规模
今后20年北京市的人口控制规模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1032万增至1160万左右,流动人口从127万增至200万左右:2010年常住人口1250万左右,流动人口250万左右。全市的常住城市人口,2000年从1990年的640万增至750万左右,其中市区从1990年的520万控制到600万左右;2010年全市为850万左右,其中市区控制在650万左右。
根据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估算,200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将从1990年的600多平方公里增至75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达到90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将从1990年的420多平方公里,增至2000年的50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的610平方公里左右。
今后20年,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仍将维持在1000万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共新建房屋约2亿平方米。除去每年拆除的房屋,城市拥有的建筑量(不含农村建筑)将从1990年的1.9亿平方米,增至2000年的2.8亿平方米,2010年的3.6亿平方米。随着市区产业的疏散和远郊城镇的开发,远郊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占全市新建房屋总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0%逐步增加到40%。
3、 城市总布局
北京城市规划区即北京市行政辖区,包括规划市区和远郊地区,总面积为168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的范围,东起定福庄,西到石景山,北起清河,南到南苑,方圆1040平方公里。市区中心地区的范围大体在四环路内外,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城市总布局的基本方针是: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从现在起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强与首都周围的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北京城市规划区按照市区(即中心城市)、卫星城(含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布局。
4、 卫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
确定位于公路二环与京榆、京津塘、京开等对外公路干线相交处的通州镇、亦庄和黄村,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要加大综合开发的力度。其中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近期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
5、 市区的调整和改造
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从以新区开发为主转向旧区调整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加快旧城区的改造步伐,调整土地使用,改建危旧房屋,加强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环境。新区开发的重点将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各边缘集团。继续完成“两轴”改建工程,加快“两带”的建设进程。
6、 住宅和社区建设
今后20年,要大力进行城镇住宅和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提高居住水平,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平均每年500万平方米左右,20年共新建住宅1亿平方米左右,并相应建设各类生活服务设施2900万平方米左右。
住宅层数以四、五、六层为主,在旧城区严格控制高层住宅的建设,在旧城外合适地段可以建设部分高层住宅。住宅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要满足日照、通风、绿化、停车、消防等要求。新建居住区的规模一般为1万多户、3万至5万人,由若干小区组成。在建设住宅的同时,根据居民生活和社区管理的需要,进行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
7、 城市交通
北京城市交通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和轨道交通网,建立一个以公共运输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交通体系。
市区道路系统由4条环路、10条主要放射路、15条次要放射路,以及贯通旧城区的6条东西方向干路、3条南北方向干路,并辅以次干路和支路组成。无论旧城改建或新区开发,都要安排足够的停车设施。
北京市“十五”时期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1、 “十五”北京房地产业发展目标
“十五”期末,房地产业年度实现增加值达到125亿元,以2000年为基数,平均每年增长9%;
“十五”期末,房地产开发年度完成投资达到840亿元,以2000年为基数,平均每年增长10%;
“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年度开复工面积平均为4800万平方米,竣工1500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商品住宅开发年度开复工面积平均为3000万平方米,竣工1000万平方米,期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十五”期末,独立核算的房地产企业职工人数达到200万,全行业从业人数达到450万。
2、 “十五”北京房地产业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培育、建立、发展和完善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房地产行业中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同时,加大市政府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力度,坚持长期培育和近期治理相结合,以启动住宅消费市场为切入点,存量调整为主,配以增量推动,着重于市民生活的提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培育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十五”北京房地产业工作重点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进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业的经济调控,强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商品住宅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制定和实施以普通住宅开发和经营为主的产业倾斜政策,实现房地产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长期平衡;
加快城镇住宅建设,花大力气稳步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商品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宅供给体系;
推进房地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房地产投融资体制、开发建设管理体制、物业管理体制;
理顺商品房价格,完善商品房价格监督和管理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商品房价格体系;
结合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房地产金融,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房地产融资和信贷制度;
继续推进和深化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推进企业集团化发展;
加强房地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保证公平竞争,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以房地产开发推进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绿化隔离带和危旧房改造等建设。
4、 “十五”北京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加强土地供给管理,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推进市区两级政府开展国有土地收购储备试点
理顺商品房价格构成,促进商品房价格进一步合理化
进一步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防止重复建设,合理确定存量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新建商品住宅的比例关系,建立和完善新的住房供应体系
积极稳妥采取有效措施,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房地产金融改革步伐,加大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力度
四、关于奥运建设
奥运规划
1、 比赛场馆规划
建设内容:根据2008年奥运会比赛设施的调整规划,届时将设立35个比赛场馆,其中30个安排在北京。这30个场馆中,计划新建15个,改扩建11个,采用临时设施4个。此外,还要改造59个训练场馆及配套建设残奥会专用设施。京外地区的5个场馆项目中,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天津体育场、秦皇岛体育场为新建项目;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上海体育场为改造项目。
布局方案:呈"一个主中心加三个区域"的分布格局。"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内有13个场馆;"西部社区"有9个场馆,其中新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赛后将成为市区西南部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大学区"安排首都体育馆等4个场馆,赛后成为大学及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北京乡村赛马场等2个场馆,便于赛后发展郊区旅游业。此外,在其他地区,改扩建工人体育场等4个场馆,为相邻地区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2、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
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规划总用地约1135公顷,其中森林公园约680公顷,奥运中心区用地约405公顷,中华民族园及部分中轴路用地约50公顷。在这个区域,包括了国家体育场(“鸟巢”,8万人)、国家体育馆(8字型,4万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1.9万人)、会议中心、奥运村(36万㎡,赛后转为民用)等一批重要设施。
3、 奥运商业板块策划
2004年10月7日,历时4个月的“奥运商业地块策划竞标”结束。此次招标主要针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面的33公顷商业和文化兼容商业地块,以一级土地开发为目标进行主题概念和开发战略的策划。按此中标方案,在由龙形水系、中央广场以及国家森林公园形成的腹地上,建成后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将形成类似于上海外滩和香港维多利亚湾的良好城市景观,市民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游览和散步时,不仅可以全景欣赏“鸟巢”、“水立方”等经典现代体育建筑群,还可欣赏到由多栋现代商业建筑和文化建筑组成的“标识经济”商圈建筑群落。细分的15个地块将于明年初陆续拍卖,受奥运利好影响,预计价格将不断走高至5000元/平米楼面价,此价格高于金融街,仅次于CBD地区。估计该地区楼盘销售单价不会低于1万元。
奥运数据库
1、 2800亿元
2002年至2008年,北京市用于奥运会相关的投资总规模将达280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奥运场馆和相关设施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约1340亿元。
2、 0.3%-0.5%
申奥成功,除了给中国带来举国欢庆和民族自豪感之外,最实际的利益,应该是将在2002年至2008年间给中国的GDP带来的额外增长。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因主办奥运会而产生的市场需求与之呼应,必将加速资本进入的进程。得风气之先的资本市场也高潮迭起。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改造,不仅仅会对这短短的8年产生影响,各行各业可以充分利用奥运会留下的新产生的宝贵资源让奥运经济继续发挥效应。
美国高盛研究机构的预测数字显示:北京申办奥运,将有助于7年间中国GDP增长率提高0.3%-0.5%。
北京市统计局为北京算了一笔细账:举办奥运将会对北京每年的经济增长产生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升作用,并使全市经济在近10年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的目标也将提前实现。
3、 100万个就业机会
我国在申奥成功之后的7年中,将因此新增100万个就业机会,相关影响将延至2008年之后。
汉城奥运会为服务业提供了16万个就业岗位,为制造业提供了5万个就业岗位,为建筑业提供了8万个就业岗位,共计增加就业岗位近30万个。澳大利亚悉尼到1999年就已经增加了15万个就业岗位。有关专家分析,北京由于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奥运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要超过其他举办城市。
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1000亿元,且每10万元投资能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10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环保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以第三产业为主。增加就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4年至2009年的6年间,其中高峰将出现在2006年至2008年。
4、 1340亿元
在奥运项目推介会上,共推出387个项目,项目的目的总金额将超过1340亿元。这387个项目将全面涉及北京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八大领域——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领域、道路交通设施领域、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县经济发展、消费市场领域、社会公共服务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5、 15000亿元
北京奥运经济发展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据测算,包括前奥运时期、奥运举办期间以及后奥运时期的未来7年间,北京市累计投资需求将超过15000亿元;作为一个常住人口有1456万的特大型城市,去年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就超过1900亿元,未来7年间,消费需求总量将保持扩张趋势。预计社会消费品总量将超过15000亿元。
6、 318公里
到2008年,北京将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318公里,新建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54.5公里,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超过300公里。其中,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建设重点,将新建8条地铁线路。公共汽(电)车的运送能力将达到45亿人次/年,运营车辆达到18000部,将大大改善或提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运营速度。
7、 245万辆
未来7年,汽车报废更新加新购车的需求总量预计在245万辆以上。
8、 1亿平方米
未来7年,住房消费需求约1亿平方米。数字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在500亿元左右。
特约编辑: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