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校洒水扫地 晚上在家照顾子女
杭州大学城,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的下沙镇,是全国最大的高校园区之一。
在这个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周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各地的乡村和城镇,他们的子女在高校课堂里听课,而
他们自己在校园里洒水扫地。
天黑了,他们纷纷回到学校不远处的一间间简陋的租住房内,照看自己的子女。
这个群体被称作:陪读家庭。
现代版“孟母三迁”
12月15日下午3点,杭州下沙大学城,浙江某大学一个学生洗衣房里,鲁玉花(化名)正在仔细检查每一台洗衣机,不能出故障,因为学生们通常会在下课后,到洗衣房里洗衣服。
47岁的鲁玉花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今年6月,她千里迢迢迁来杭州,原因只有一个:儿子要考研,她得陪着才安心。目前她在学校宿管办工作,每月工资800元。
为了儿子将来有出息,鲁玉花不让他谈恋爱,为了能让儿子复习时能清静点,鲁玉花甚至把租房再一次从比较吵闹的村庄搬到了另一个村庄。
现在,传统的“孟母三迁”不常见,但鲁玉花们却不少。
知情人士说,近两年来,随着高校迁出杭州市中心,在杭州东北部集聚成大学城,原来散落各处的陪读家庭也随之聚集在大学城周围,出现了独特的“陪读村”。
下沙大学城附近便有数十户陪读家庭,有的是父母中的一位照顾孩子,有的则是一家三口举家迁徙。
怕给儿子丢脸
当记者问及这位母亲,能不能和她的儿子谈谈,鲁玉花想了很久,还是拒绝了,理由是:找不到儿子,他手机坏了。自己白天干活,儿子上课;晚上回家,他早睡了,母子俩还真没怎么见面。
“那能不能去您家里看看呢?”记者提出请求。
“有点乱,算了吧。”鲁玉花回绝了。事后,鲁玉花所在宿舍管理处一位负责人说,其实,鲁玉花拒绝记者登门是怕儿子的同学知道母亲在学校当宿舍管理员,笑话儿子,增加儿子的压力。
一位陪读母亲的经济账
谈起眼下一天的开销,这个满脸皱纹的女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总收入800元,吃饭500元,房租水电费200元,儿子手机费每月20元—30元,我的工资基本上全用上了。
平时,鲁玉花会到菜场逛上好几圈,尽量挑“物美价廉”的买。有时,鲁玉花上班就带一块咸菜,用水就着烧饼吃,凑合着就当一顿午饭了,“其实,我心里特别想儿子吃的哈尔滨红肠。”鲁玉花一脸无奈地说。
为什么这么省?“儿子口味像南方人了,爱吃螃蟹、虾和茭白,都挺贵,所以只能自己少用、少吃一点,不过他爸也常常汇款过来,钱基本上够用。”鲁玉花转而呵呵一笑。
她说,现在自己的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两张床和一个大衣橱,今后会再添什么,心里真没有数。不过,日子不管怎么样艰苦,鲁玉花都强调,绝不能让儿子出去打工,“因为他要读书、考研。”
□晚报记者徐哲
■专家说法
陪读:好心办坏事
浙江传媒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一位老师说,家长陪读,过度保护孩子,这对于一些有性格缺陷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恶性循环。
他说,因为那些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原本可以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得到后天的纠正。大学阶段正是孩子社会心理成型的关键时期,应由社会“逼”着大学生逐渐成熟。家长陪读必然占用孩子与同学交流的时间,这将推迟他们心理的成熟时间。
此外,陪读也可能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是从乡村来杭州、一时又找不到工作的陪读父母们,必须要面临顿时成倍增高的生活成本。
教育专家担心:陪读或许一时解决了学生的生活问题,但可能使孩子失去锻炼自立能力的机会。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