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的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多年里贫穷、落后、挨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总想尽快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掀起的“大跃进”,就是这种思想动机的一次尝试。动机不能说不好,作为
当时七亿人口大国的一员,怎么能不为全国钢产量还不及30万人口的欧洲小国卢森堡而着急呢?但那场运动失败了,造成严重后果。毛病出在急躁冒进,试图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神州大地出现另一种背离科学发展观的情形。过去为少、为慢发愁,而今为快、为多发愁。
前不久有报道,预测今年的电力将新增能力5100万千瓦,从而使全国的发电能力跃居世界首位。媒体在报道这一讯息时,不是赞扬这一创造“世界第一”的成就,相反批评这是追求“数量型增长方式”,“不可乐观的电力装机世界第一”,不讲成本效益,“只讲装机能力,就像只讲GDP一样”。报道引用能源部门的看法解释说,电力大规模和快速发展是“低下的高能耗经济增长方式逼迫”的结果。
最近许多创造“世界第一”、“世界前列”的产品、行业都遭遇电力类似的待遇。
钢铁企业协会前不久透露,今年全国钢产量将达2.6-2.65亿吨,比去年增加4000万吨。这在过去肯定作为重大好消息加以宣扬。中国人一直有“钢铁梦”,日本因为有700万吨钢就发动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战争,欺负中国没有钢。1958年成天报纸上号召要为1070万吨、1800万吨钢奋斗,要“钢铁元帅升帐”,结果也没成功。倒是改革开放后,钢铁发展起来了,多年产量居世界首位,现在人们似乎对之已不稀罕。去年达到2.2亿吨,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2亿吨的国家,报纸上连像样的消息都没有。今年一下又增4000万吨,肯定不会作为好消息来传播,因为钢铁同汽车、房地产、电解铝等一起被列入“过热”行业,属于宏观调控对象。与这巨大产量相对照,我们的许多特种钢却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今年全国煤产量预计达19亿吨,比去年一下子增产2.3亿吨,无论总产量和增长规模无疑都居世界第一。但社会和舆论界对此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重大矿难不断,小煤窑乱采乱挖,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恶化等坏消息不绝于耳。倒是针对西部能源产区高耗能产业遍地开花的情况,媒体敲响警钟:警惕中国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中心!
中国从1985年以来就是世界第一水泥生产大国。2003年产量达8.63亿吨,占全球总产量44%。今年产量将进一步增长。但连业内人士都不得不承认,水泥行业存在增长过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价格下跌、大批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面临淘汰的“严重危机”。
据说,中国有几百种重要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它们的发展是构成我国国力增强和维持9%经济增长的重要因。中国作为的发展中的大国,一段时期这样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有些东西规模大、发展快是有益的,有的是喜忧参半的,有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甚至是有害的。
今天对发展的看法已发生变化了。那种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和GDP增长,不计成本、效益,不重视质量,不重视市场、资源、环境发展倾向,是落后的发展思维,是应该摒弃的。各地、各部门和各企业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质量、效益、节约、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和物质与社会相和谐、人类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道路。我们现在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大了,现在是放弃粗放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思路的时候了。否则,有些产品和行业将面临资金匮乏、资源紧张、市场饱和、竞争力下降、失去发展后劲,甚至会陷入大批企业倒闭、殃及社会的危险。银行、财政若不把好闸门,对它们也将后果无穷。
“世界第一”、“世界前列”的东西,我们还是需要,那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居“世界第一”、“世界前列”越多越好,自主创新的东西越多越好。据研究统计,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居于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且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呼唤我国在信息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和技术、纳米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创造一些“世界第一”和“世界前列”的东西出来,呼唤在治理干旱、征服沙漠、攻克癌症和艾滋病和研制先进防卫武器方面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来。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