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量连续4年每年净增2000万吨,今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突破500万标准箱
本报青岛12月16日电 记者宋学春报道:“科学决策得先机;决策失误满盘输。”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常德
传时常提醒决策层成员,更提醒自己。由于实施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科学性的战略决策,这个拥有16000名员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吞吐量连续4年每年净增2000万吨,今年总量将突破1.6亿吨。从1月到11月2日,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5万标准箱,全年预计突破500万标准箱。
集装箱运输代表着当今世界航运业的发展潮流。1995年1月,日本神户大地震,神户港陷入瘫痪。消息传来,青岛港以最快的速度发电报、赴北京,向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郑重承诺:中远的箱子来多少,青岛港转多少。青岛港由此迎来了第一艘国际集装箱中转船舶———中远集团“高河”轮,改写了我国国际集装箱中转作业主要在国外大港进行的历史。今年截至11月,青岛港中转达到40多万箱,占青岛港集装箱运输总量的10%,是目前我国中转箱量最多的港口。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方还没有一座20万吨级矿石码头,而出于降低运费的需要,国际矿石船舶则出现大型化趋势。“谁率先建成这个级别的矿石专用码头,谁就占据了矿石装卸的有利地位。我们要抢占先机!”青岛港开始建设20万吨级兼顾30万吨码头。18个月后,该码头建成投产,使青岛港成为澳大利亚、南非和南美洲等世界主要矿石产地的接货枢纽。紧随其后,集装箱大码头应运而生,到今年11月,青岛港在建的前湾三期工程7个可停靠8000至10000标准箱超大型船舶专用泊位中的4个正式投产,另外3个也将在年底全部竣工。
到了20世纪末,具有百年历史的青岛老港区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要求,“口大肚小”、场地爆满、交通堵塞……青岛港的决策层看好发展前景广阔的胶州湾西岸,是否将主要的装卸生产由老港区西移?另起炉灶可是项重大决策,搞不好会带来严重后果,可不移又不行。经过科学论证和准备,2002年3月,青岛港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外贸集装箱战略性大转移。不到9个月,就成功地将原老港区拥有的50多条国际航线、每月310班班轮、40余家船东、10余家场站、数以千计的代理和货主构建的航运网络,全部转移到了新港区,并且新增航线18条,实现了航线“全球通”。
随着港口的快速发展,青岛港推出了创“用户满意服务”名牌战略,致力在国内外货主用户中树立起安全、优质、便捷、高效、文明服务的港口良好形象。他们开展了技术工人考工晋级,连续举办全集团操作技术大比武。今年,全港高级技术工人已占全港技术工人73%以上,集团上下出现了“人人学知识,班班摆擂台,岗岗练绝活”局面。目前,全港“绝活”项目达到1200多个。青岛港还造就了“金牌工人”许振超、两破集装箱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冠军团队”等先进个人和群体。随着“振超效率”叫响港口,青岛港又创每小时5698吨的矿石卸船世界效率,打破了鹿特丹港保持的世界纪录。青岛港的纸浆作业效率也先后7次刷新世界纪录。
一系列科学决策使青岛港成功地改造了老港区,建设了位于胶州湾西岸的前湾港区和一个年吞吐量达到2880多万吨的油港区。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青岛港吸引着世界航运巨头。2003年7月,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与中远码头(前湾)有限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和英国铁行集团签署合资协议,共同出资8.87亿美元把青岛港前湾码头建成年吞吐能力超过650万标准箱的中国最大集装箱码头,可接纳载箱量达10000标准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
科学决策提升核心竞争力(记者感言)
当我国经济发展对港口能力提出新的需求时,青岛港已提前积聚起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当国际航运业新一代超大型船舶下水时,青岛港拥有大码头、大泊位迎接大型船舶的到来。青岛港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战略决策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现代化管理,更需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作出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科学性的战略决策,从市场、技术和管理层面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把握新机遇,占领制高点,开拓新市场。作为国有企业的决策者,不但要有对市场脉搏准确把握的能力,还要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决心。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7日 第一版)
责任编辑: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