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引用调查公司的数据称,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为此,12月15日《新京报》刊发《真正的幸福源自公正和平等》,对这种说法进行了质疑。对此,笔者深有同感。
我们知道,问卷调查只是反映真实环境的一种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符合事实
。在问卷的设计、指标的设定、区域人群的抽样选择、调查所发生的环境以及后期统计中都可能出现各种偏差,我们只能把调查出的数据作为一种真实环境的参考。
在报道里可以看到,这仅仅是一次针对全国7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的调查。这8个农村地区是富裕还是贫困,我们不得而知;同时,仅仅8个地区是否具有代表整个农村的可能,也值得怀疑。同理,7个城镇以及7个大中城市的富裕和贫困状况,以及它们是否具有代表性,也必须考虑。如果仅仅是8个富裕农村和7个贫困城镇相比而得出现在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另外,幸福感本是一种主观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在不同的瞬间、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需求下,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幸福。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与亚历山大的对话可谓经典:亚历山大在招揽人才时找到第欧根尼,说:你需要的,我都可以给你。正在木桶里晒太阳的第欧根尼只是淡淡地挥了挥手,说,请你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可能农民的孩子能上中学就是幸福,城市的孩子能上大学才是幸福;农村的兄弟能坐回出租车就是幸福,城市的白领能开上轿车才是幸福。如果从精神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在这个看似荒谬的结论背后,述说着一个更真实的结论。俗话说得好:饿汉的问题比饱汉的问题更容易解决。物质条件越艰苦,欲望越低,稍微的提高就让人们感到满足。所以,这个结论只能从反面说明农村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书籍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工作,把一些正面的、令人鼓舞的事情传播给公众,能促进社会进步。但引导需要技巧,要顺应时代、顺应潮流,要用真实的情况来引导公众,而不能说风就是雨,用片面代替全面。农民的幸福在真实中体验,专家也不要代替农民兄弟感受幸福。
□沈寅(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