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园环岛和崇文门地铁站C口是北京两大短期工集散地。
2004年12月上旬,洗车场老板老宋到求职杂工集中的木樨园环岛人行通道去了三次,想以月薪600元、包吃住的条件招几个洗车工,三次都空手而回。半年前他来招洗车工,报价还是450元,现在给600元还没
人愿意来,问了几个人,最低要求每月800元,老宋赌气回绝了他们。
老宋了解到,以往在北京扎堆的农民工现在可干的活已经越来越多,河北人租车拉煤,山西人回去挖煤,安徽人大多转战上海。而他必请的洗车工的月薪还能不能降下来,他心里也没谱。
就在崇文门中建一公司门口专门提供建筑工和小保姆的“人才市场”上,薪酬行情也一路看涨。建筑小工要价700元到800元,而能干泥瓦活或木工的大工普遍提出1500元左右的月薪。
“1500元,这可是大多数用人单位给应届本科生开出的底薪!”参加过12月初北京好几个应届毕业生招聘会的中国林业大学应届生王晓路说,“不错,民工没有三险,但他们还包食宿啊。”王晓路不能相信自己在薪酬市场上的这个新位置。这让他想起四年前高考冲刺之际,父母敦促他努力的一句口头禅:不好好学习,将来当民工去啊!
现在,只要王晓路肯签合同,得到一份工作还是不成问题的。《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在华中和东北一些省会城市,“无条件就业”已经成为应届本科生的选择。
“本科民工”?
11月份,武汉开了好几次招聘会,但都是“研究生专场”,多数企业来校招聘也指明只要研究生,很多本科生的对策是混进场去,直接跟招聘负责人摊牌:我先不要求签合同,你给个机会,看看我是不是就比研究生差?
沈阳工业大学的沈君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去年出现的“零薪水就业”现象在应届本科生中间已经流行起来,她周围有好多同学都在求职简历封面上注明“希望获得无薪见习机会”。
武汉科技大学应届生金建民提供了一个最富戏剧性的例子:他上一届的5位师兄徘徊数月后,干脆直接汇入民工潮,到广东江门当上了注塑模具工,看到今年的就业形势,他也有心跟踪前往。
职场分化
在即将到来的2005年职场竞争中,并非每个人都感到寒风扑面。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语言学院马来语专业的杨斐今年11月就早早签订了就业合同,成为澳门卫视的员工。她表示,具体薪酬现在不方便透露,但可以告诉记者的是,比内地应届毕业生期待的起薪值要高好几倍。
据杨斐介绍,该校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走得特别好”,像普什图语、尼泊尔语、僧伽罗语这样国内绝无仅有的专业在职场上几乎没有人跟他们竞争。
中央电视台对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中国传媒大学的应届本科生王谢面对中央4套的加盟邀请,做出了推辞的决定。王谢说,她渴望一份更有趣的工作。
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还有什么人在谈论理想和志趣呢?王谢认为,这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家庭条件;二是学校和专业。
王谢的一位学姐拍摄过一部反映本校学生找工作的DV,片中有三个学生,一个是哈尔滨人,最终迫于生活压力回到当地工作;另外两位都是上海人,“属于不想呆在上海的上海人”,都一直留在北京打短工。王谢说,在电视专业学生的话语里,北京意味着“为艺术的人生”,上海意味着上班挣钱。
王谢的结论是,一些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有选择的自由,有些人会把兴趣当作第一标准,有些人会追求远远高于普通应届生的薪酬,部分实力超群的毕业生甚至希望得到按欧美标准支付的薪酬。
王谢的感性认识得到了专业调查数据的支持。北京太和顾问公司通过对2002年以来全国新就业大专院校毕业生薪酬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学生(含研究生)薪酬标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最低薪酬逐年下降;二是薪酬起点之间的距离逐年拉大;三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薪酬差距逐渐缩小。
太和顾问研究部负责人金可冶认为,说大学生薪酬逐年下降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降有升。金可冶说,这些趋势将会在2005年就业市场继续发展,尽管2005年整体薪酬形势向好,但是仍然会有人继续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度过寒潮的IT行业、方兴未艾的高端服务业等行业,起薪可能就会达到上万元。
玻璃天花板
同样是大学生,求职之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太和顾问公司研究员季征的分析是:职场反馈的信息不是大学生不值钱了,而是文凭不值钱了。
季征说,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的高薪职位、低薪职位有一定比例。职位的增加理论上应该与经济增长速度持平或者稍微滞后。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文凭曾经是界定社会阶层以及报酬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文凭供应一旦远远超过真实的需求水平,这个标准就会失灵。与增发纸币不能增加商品市场的财富,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的道理一样,增发文凭不能真正解决就业市场矛盾。
季征认为,中国高校持续扩大招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速,文凭供应数量突然增加,对用人单位来说,它本身的识别功能就失效了,用人单位不得不重新寻找有效的识别符号,原来以文凭分隔的收入阶层变成了不太容易观察到的由实际能力分隔收入阶层的状态。这就是近年来职场上“文凭崇拜”不再,“能力崇拜”兴起的原因。
本来,用文凭来隔断收入阶层是相对公正,相对清晰的。而文凭失效后,用什么来检验能力,分隔不同收入阶层呢?用人单位和就业者都面临新的考验。
王谢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次她参加某跨国公司的招聘,通过心理测试的几个候选人到了面试环节集中到一起,吃惊地发现大家虽然念的大学不同、专业有理科有文科,却都是北京八中的高中同学。
王谢后来向人力资源专家请教才得知,由于害怕被起诉招聘中有歧视行为,外企往往不直接询问家庭背景,常常使用心理测试来区分受测者的生长环境,从而判断他是否具有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禀赋。
季征认为,就业者一方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的同质化太严重,中国大学教育缺乏培养不可替代人才的意识。季征说,国外高等教育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很多国外大学重视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太强调掌握海量知识内容,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利用公开资料自己做出富有个性的项目,而不是去背诵这些公开资料;二是“综合性人才”太多,专业人才太少,热衷于搞面面俱到的综合大学,结果就业不如专业性强的学校。
谁能笑傲2005
2005年应届毕业生面临的薪酬形势究竟如何?多数调查机构对明年薪酬形势做出了乐观判断。太和顾问的分析报告提出,2005年整体薪酬形势将比2004年乐观,总薪酬水平可能比今年提高7.5%到8.5%。
金可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面的变化。
一来中央已决心以消费需求作为拉动总需求的主要动力,必将有一系列类似公务员加薪这样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出台;二来WTO协议规定的部分IT业、服务业的保护期将在2005年内结束,外企势必加速进入中国。
众所周知,欧美的薪酬标准远高于中国,外企进入一方面提供高薪职位,一方面会带动本土企业调高薪酬。金可冶认为,这些机会,在职劳动者可以把握,新就业人员也可以把握。
太和顾问的薪酬形势预测报告认为,受宏观调控影响,明年各行业薪酬调整幅度较大,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汽车行业薪酬增幅有限,甚至可能下降;信息产业、高端服务业受外企进入利好影响,薪酬可能大幅上调。
而地区薪酬分布方面,受外企布局方向转移影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一些二线城市(苏州、杭州、东莞、中山、惠州等)以及武汉、成都等省会城市,薪酬增幅将会高出四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1到1.5个百分点。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行业薪酬增幅将会领跑各行业。
对2005年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卢波/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