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棍舞,是旧时胶南市大村镇的民俗舞蹈,是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用于表达喜庆、快乐情感的一种朴素形式。这种本已失传多年的舞蹈,却在2004年这个冬天,被大村镇的农民们舞得格外热烈、欢畅,他们是专为青岛市驻大村帮扶工作组而舞的。 这话还要往前说。今年4月9日,大
村镇迎来了三名青岛市挂职干部,他们分别是来自青岛保税区的郑德雁、苟少迪和青岛市委组织部的周新国。从这一天开始,大村这片土地上就多了三个忙碌奔波的身影,他们用自己一片深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当地铺就了一条条“富民”工程。 正如周新国所说:“我原来是青岛市市民,现在是新乡村村民,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里的村民变成市民,努力缩小这里和城市的差距。”带着这种信念,挂职干部们千方百计的探讨村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于是,一桩桩大村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郑德雁积极争取青岛市保税区的支持,筹划完善了该镇敬老院的软、硬件配套建设;周新国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筹资40万元在新乡村北岭建设高位水池,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并在村东南铺设引水管道,解决了部分耕地的灌溉问题;筹资136万元硬化了进村路;工作组在村里建大口井,修路,更换变压器、联系有关企业对口帮扶15个贫困家庭,15个贫困儿童……
工作组成员凭着一腔热血,从实际出发,挖掘、利用资源,为当地农民筑就了一个个“富民工程”。他们积极争取保税区工委、管委以及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开展了保税区三个招商局、驻日韩两个办事处与胶南市在招商网络、信息、体系、项目等方面的对接工作,积极洽谈了包括青岛理工大学与韩国光云大学联合办学、出口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不锈钢制品等5个项目;在他们的多方联系和帮助下,新乡村的林地养鸡产业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为农民增加收入8万多元。他们组织农民成立的新乡经济服务中心,自今年7月份挂牌以来,对村里的蔬菜、花生油、山鸡蛋、林地鸡等产品进行收集、包装,大打特色、品牌,价格比同类产品高许多,目前,新乡经济服务中心包装、销售的农产品销售额已达近20万元,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挂职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在晚间、在田间地头,经常有农民与挂职干部亲切交谈,群众普遍反映:“他们有文化、素质高,是来给我们办好事、办实事的”。为
了表达这种感激之情,新乡村的村民们把失传多年的花棍舞又整理出来,赋予新的内容。他们说,“感谢的话俺不会说,但用这舞一样也能表达出来。”本报记者韩军营通讯员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