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科学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综合 实力,进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创新体系”引领城市升级
本报记者张子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
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鲜活的科技特色,构建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推进“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和“五大区域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特色科技为区域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2003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17亿元,而截至今年10月,千亿元大关已被轻易突破。有专家指出,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够连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离不开背后一只神奇的“无形之手”,那就是日趋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青岛的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科技竞争力连续两年列全国第六位。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青岛已经具备了在新的高度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
请看:去年全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1780亿元,其中高新产业产值占39.75%,今年预计可达40%。围绕培育港口、海洋和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集装箱造船和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打造家电、电子、修造船、石化、汽车、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和航运、物流、服务、金融、高新技术五大中心,科技工作正在渗入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海洋科技全国领先,信息技术后来居上,材料科技异军突起,农业科技自成体系,生物医药有所突破,多年悉心培育的五大“科技特色”愈发鲜明,光彩照人。
仅就知识创新体系层面而言,目前正在研发的国家“863”计划课题在山东共有160余项,而我市占了其中的116项,科研经费超过两亿元;国家“973”计划项目在海洋领域共启动八大课题,其中七个落户青岛,总经费超过两亿元;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重大科技专项,如国土资源大调查、近海资源调查、渤海整治、海域勘界、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极地调查研究等,青岛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总体上,每年从国家下达到我市的各类科研经费达6亿元左右,这既是青岛科技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树立了青岛在国内独树一帜的科技特色。
提升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区域创新体系
那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科技是否发挥出应有的支撑力?要进一步高昂电子信息和通讯产业这一“龙头”,打造世界级信息和通讯产品制造基地,作为配套产业链的“龙身”与“龙尾”是否同步发展互相协调?作为中国海洋城的青岛,多年来科研强而产业弱的局面,为何迟迟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许多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科技领域亦不例外。
多年来,我们总是在高喊: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但事实怎样呢?大部分科研人员依然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它们对市场的反应明显要弱于企业。一方面,企业想搞研发,却苦于没有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科研机构的人才、设备以及其他资源,正在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在我市,许多科研院所一年推出的成果,几乎有一半通过鉴定后就束之高阁。记者曾接触过中科院海洋所一位教授,他说自己所在的实验室手里握着三四项成果,但几年过去了,这些成果还是停留在纸上。“实验室没有资金做中试,企业嫌风险太大不敢接手,只能导致成果养在深闺出不来。你能说,这仅仅是单方面的原因吗?”
对此,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认为,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需要一个战略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而区域创新体系,就是实施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区域创新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体系,强化并优化科技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打造特色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任重道远
对于区域创新体系,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
市科技局局长李乃胜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方面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与互动。一个科学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能够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能够实现“官产学研资介”通过市场手段有机结合。
令人欣喜的是,我市的软件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海洋科技产业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体系,并且初见成效。但这远远不够。要想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三方面入手,构建、加强和完善“塔型”创新研发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塔型”创新研发体系是近年来我市在知识创新体系层面提出来的一项重要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着力抓好一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以驻青高校、科研单位为基地,以国家“973”和“863”计划项目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培育创新源头,为我市新兴科技产业实现技术跨越提供知识后盾。
在新的经济框架下,持续的产业创新尤其是产业的持续升级是主体,而持续的技术创新则是核心。放眼国内企业,目前仍处于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过渡期,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建成。因此,政府通过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在这一层面,海尔、海信正式被确定为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我市的企业技术创新“名牌互动模式”得到了国家认可。据悉,国家科技部将优先支持申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尽早在企业建立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人们期望着,用5到10年的时间,在海尔、海信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研发中心、世界一流行业科技人才的集聚高地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推出一批达到国际前沿的原创性研发成果。
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建设,是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市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咨询与服务以及科技知识传播等的中介机构有60多所,以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机构的成长壮大带起了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利商标、信息咨询等上千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群体,为全市科技型企业初步搭建起技术、信息和服务平台。今后,我市将以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中介机构建设为重点,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平台、科技产业孵化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五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使之成为全市高新产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