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企业去不了,我就选择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12月12日,在山东路人才市场,一名青岛理工大学的学生这样谈到了自己求职的方向。当天,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三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共涌进了近3万名前来求职的应届高校毕业生。
第二
天,在青岛大学举办的该校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相同的观点再次出现。在就业市场的压力面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更加理性、务实,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开始进入大学生们的视野。
多元化的就业市场
“青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青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老师下了这个判断。
从供给来看,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具体到青岛,青岛大学今年的毕业生总人数达9200人,比上年增长了3000多人,海大、青科大、青理工毕业生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随着山科大、莱阳农学院和石油大学入驻青岛,今年又有上万名新增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此外,由于青岛市自身的吸引力,使得外地大批名牌院校毕业生涌入青岛参与就业竞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周日三高校联办的供需见面会上,三校毕业生总数只有13000人,但进入会场的学生却达280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外地的学生。
在这种供给的大背景下,政府机构、国有大企业、外企、中小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共同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市场。
“机关事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能力在减弱。”青大就业指导研究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外资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虽然从全国范围内官方统计的数字来看,本科生的供求关系大体相当,但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这次我们学校的供需见面会,青岛市以外的单位占1/2,需求量却占到3/4。而毕业生在择业上热东部、冷西部、重沿海、轻内陆的现象依然严重。所以造成了青岛企业的职位竞争非常激烈。”
调整心态的毕业生
不用老师多说,看着会场里攒动的人头,毕业生们马上就明白了自己面临着的就业形势。在现实的压力下,高校毕业生们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将目光瞄向了中小企业。
“我的目标是,最好进大企业或是外资企业。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好像很困难。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我就选择私营企业,这也可以接受。”在接受采访时,这位青岛科技大学的学生显得很平静,显然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早有心理准备。不过他一直强调,虽然可以选择中小企业,但一定要能锻炼自己,使自己能有所发展。
在往年选择就业岗位时,多数学生都不会重点考虑中小企业,除了待遇、发展前途外,各种福利保障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在今年的供需见面会现场,记者采访的几位学生都表示不在乎档案是否落青岛,企业的各种福利是否齐全。一位学生很明确的告诉记者,他投的简历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之所以这样选择,是认为在中小企业会得到比在大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我主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我的发展空间,个人能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从各校所掌握的就业信息来看,与国内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如化工、建筑、海洋、港口、地质勘探等;而一些基础学科如物理、行政学、环境科学、师范教育,以及前几年很热的经济类专业都不甚乐观。海大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心态喊了好几年,但前几年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年的这种转变是一个好现象。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吸纳能力,就能有效地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青岛日报记者
赵笛)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