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2月13日电(代群、熊润频)记者最近随教育部调研组,对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进行调研。一些教育专家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弊端日益显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上
,过分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发展的关注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能力。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用7个“过于”,描述了基础教育以往存在的弊端: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不能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
这种方向上的偏差造成:青少年犯罪率年年上升;所谓的学习尖子不会与人相处,就业无门;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沉重,花季学子自杀现象屡屡发生。
一些专家预测,如果不进行课程改革,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将在民主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学生。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已近3年,2005年,全国将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课程的改革实质是教育思想的变革,国家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改变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课改的第一个目标。教育专家认为,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新课程确定并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等,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学生的背后是民族。”国家督学成尚荣说,世界各国早已开始课程改革,通过课改培养学生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作为培养目标,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
“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使中国的学生能够和外国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成尚荣说,新课改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两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完)
上海二期课改标准试行稿发布:增设语文阅读课
新课改在部分乡村“水土不服”
记者来信:高中课改别让名校成为孤独“领舞者”
天津课程改革走在前列
三年课改35万学生受益
是课程改革还是平均发展?
学生考试评价制度逐步向课改倾斜
新华网合肥12月13日电(代群、熊润频)伴随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小学取消升学考试,改为就近入学;重点中学被取消,入学的名额开始逐步分配到各个初中;中考改革也被提上日程,考试成绩不再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而变成评价时的一个组成部分……
“透过这些改革,教育部门实际上向社会发出了明显的信号:学生的评价制度将逐步向课程改革倾斜。”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胡平平说,“绝不会让搞课改的学校和学生在评价中吃亏。”
改革评价制度,无疑显示了教育部门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决心。国家督学成尚荣说,和课改的目标一致,新一轮的评价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依据成绩来论英雄。他认为,最终高考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将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
在坚定不移推进课改的同时,安徽省也在不断地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多年来,安徽省一直坚持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坚决制止个别地方的反弹。2004年秋季,安徽省已做到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对生源较多、学校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坚决不搞任何考试,而尝试进行电脑派位等办法。
在中考命题方面,从1997年起,安徽就实行面向全体学生,着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严禁出偏题、怪题;要求命题者联系学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命题。在考试形式方面,从1999年开始,逐步实行体育加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考查,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政治、历史开卷考试。
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方面。从1997年开始,在合肥等市试点将省、市示范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的做法。2004年秋季,将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的45%分配到所有初中,并决定力争3年内省、市示范高中招生名额全部分配到初中。
中考改革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使新课程实验得以有效实施,使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安徽省拟在明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初中生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进行新的突破。(完)
农村中小学课改需扶持
新华网合肥12月13日电(记者代群)记者最近随教育部调研组走访安徽农村基层学校时发现,农村课改有“三缺”:缺教师、缺教材、缺校舍。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国家应对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工作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
“我国70%的学生在农村,扎实推进农村课改,是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关键。”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说。安徽农村有小学生510多万人,占全省小学生总数的77%,有初中生236万多人,占全省初中学生总数的64%。
在不少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不高,很难适应课改需要。安徽省淮北地区大部分、江淮地区一部分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有的小学、初中师生比甚至超过1:35,又长期得不到补充。不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年龄大,思想保守,学习进修不够,给推进农村课改带来很大困难。
安徽是农业大省,各级财政都很困难。有1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0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县绝大多数又是百万人口以上的人口大县。这些地方农村中小学危房多,许多学校校舍严重不足,加上教师又严重缺编,导致许多农村初中,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课改的落实。到目前为止,基层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课改教材的城市化,也是农村学校课改面临的又一难题。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龙镇中学的老师反映,新课改数学教材中有互联网、证券知识等内容,农村教师从未接触过,农村学生也很难理解。一些教师还说,数学教材用地板砖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可是,农村的家庭中很少有铺地板砖的,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在英语教材中,也出现了汉堡包的例子,农村教师说,什么是汉堡包,对农村的学生解释不清。
教育部赴安徽调研组副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高凌飚认为,中小学危房多,办学条件差,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质量低,这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地区就没有条件实行课改。
“课改追求的是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凌飚说,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需要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农村教师应该学会就地取材,用农村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将课改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比如说,新教材用地板砖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农村学生对地板砖没有客观认识,教师可以将地板砖换成稻田或麦田或林地,只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的概念,而且学习中不感觉枯燥,就达到了目的。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胡平平说,建议国家设立课改专项经费,以支持广大农村的课程改革。同时,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科的整合提供保障条件。
铜陵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少明说,要加大对农村课程改革的“智力扶持”力度。农村课改最大的难题是教师的素质不高。教育部门应该多组织好的教师“下乡”开展教研活动,开讲座、上公开课等,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村教师进行最大限度的培训。
国家督学成尚荣说,对农村课改的扶持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有关部门要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课改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在政策、物质条件保障上要向农村适当倾斜。(完)
教育专家认为,课改不会降低学习成绩
新华网合肥12月13日电(代群、熊润频)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破除应试教育。在课改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论,甚至是怀疑。在各种课改质疑声中,最多的是:课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升学率。有关专家认为,这一说法毫无根据。
教育部赴安徽调研组副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凌飚认为,课程改革和考试并不对立,在课程改革实施得好的地区,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其中包括学习能力的提高。
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晓光提供了一组数据:池州市贵池区在没有实行课改前,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在500人~600人之间,课改后这一数字上升为1400人左右;其临近的石台县有10万人口,没有进行课改,中考成绩优秀者每年在60多人,而实施课程改革的贵池区有60万人口,其中考优秀的学生现在每年是1400人左右。
朱晓光分析说,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排斥学习,而是培养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老师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轻松、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课改实验区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高,是课程改革后必然产生的成效之一。
这样的观点,在安徽省铜陵市同样得到了验证。铜陵市是安徽省课程改革实施较早的一个地区,实行课改后,高考升学率一直稳居安徽省各地市之首。
“课改使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从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升,从而带来成绩的提高。(完)
广西中考大变脸 不论分数论等级
新华网南宁12月13日电(王勉、黎焱)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获悉,广西明年13万进入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考生将面临一种全新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成绩分为A、B、C等各种等级,不再以分数出现,且综合素质不过关的考生,不能被高中学校录取。
2005年6月,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将有10个地级市的13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体育。考试方式可采用纸笔测验、听力测试以及口试、面试答辩、实验操作、体能测试等多种形式;纸笔测验可采取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结合等不同形式。
普通高中招生把学生和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基本依据。考生中考成绩以A、B、C、D、E等级别来呈现。综合素质评价为A等者,方可作为保送生推荐;A、B等级者,示范高中及一级学校方可录取;C等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录取。(完)
教育部赴安徽调研组副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高凌飚认为,中小学危房多,办学条件差,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质量低,这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地区就没有条件实行课改。
“课改追求的是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凌飚说,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需要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农村教师应该学会就地取材,用农村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将课改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比如说,新教材用地板砖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农村学生对地板砖没有客观认识,教师可以将地板砖换成稻田或麦田或林地,只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的概念,而且学习中不感觉枯燥,就达到了目的。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胡平平说,建议国家设立课改专项经费,以支持广大农村的课程改革。同时,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科的整合提供保障条件。
铜陵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少明说,要加大对农村课程改革的“智力扶持”力度。农村课改最大的难题是教师的素质不高。教育部门应该多组织好的教师“下乡”开展教研活动,开讲座、上公开课等,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村教师进行最大限度的培训。
国家督学成尚荣说,对农村课改的扶持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有关部门要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课改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在政策、物质条件保障上要向农村适当倾斜。(完)
教育专家认为,课改不会降低学习成绩
新华网合肥12月13日电(代群、熊润频)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破除应试教育。在课改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论,甚至是怀疑。在各种课改质疑声中,最多的是:课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升学率。有关专家认为,这一说法毫无根据。
教育部赴安徽调研组副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凌飚认为,课程改革和考试并不对立,在课程改革实施得好的地区,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其中包括学习能力的提高。
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晓光提供了一组数据:池州市贵池区在没有实行课改前,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在500人~600人之间,课改后这一数字上升为1400人左右;其临近的石台县有10万人口,没有进行课改,中考成绩优秀者每年在60多人,而实施课程改革的贵池区有60万人口,其中考优秀的学生现在每年是1400人左右。
朱晓光分析说,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排斥学习,而是培养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老师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轻松、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课改实验区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高,是课程改革后必然产生的成效之一。
这样的观点,在安徽省铜陵市同样得到了验证。铜陵市是安徽省课程改革实施较早的一个地区,实行课改后,高考升学率一直稳居安徽省各地市之首。
“课改使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从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升,从而带来成绩的提高。(完)
广西中考大变脸 不论分数论等级
新华网南宁12月13日电(王勉、黎焱)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获悉,广西明年13万进入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考生将面临一种全新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成绩分为A、B、C等各种等级,不再以分数出现,且综合素质不过关的考生,不能被高中学校录取。
2005年6月,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将有10个地级市的13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体育。考试方式可采用纸笔测验、听力测试以及口试、面试答辩、实验操作、体能测试等多种形式;纸笔测验可采取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结合等不同形式。
普通高中招生把学生和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基本依据。考生中考成绩以A、B、C、D、E等级别来呈现。综合素质评价为A等者,方可作为保送生推荐;A、B等级者,示范高中及一级学校方可录取;C等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录取。(完)
特约编辑:张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