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堂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之后,27名上海交大一年级新生发起“一封家书的问候”活动——
妈妈,寒假回家我给您暖手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如何进行?有时,循循善诱的说理是一种方式;有时,略作点拨、因势利导,更是“无言胜有声
”。
上周末,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堂生动的德育课打动了年轻学子的心,深受震动的27位一年级新生,自发向全校同龄人倡议“关爱父母,再诉亲情!”顿时,亲情之火在交大的校园激情燃烧,一封封家书向双亲发出真切的问候。
寄一封暖父母心的家书
这个星期,有数以千计在五湖四海的为人父母者,将会收到儿女寄来的一封家书,得到刚成年孩子的一声问候,感受沁润心田的一片温暖。
尽管他们的子女都是中国著名学府之一——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是他们无尽的骄傲,但千万不要惊讶,对于他们中的不少人而言,这一封家书,那一声问候,以及油然而生的一片温暖,此生甚至还是第一次领受。
征得同意,记者在此摘录同学们赤子情怀的只言片语——
“我爱我家,我会常回家看看的。”
“妈妈,我爱你!看到你日益苍老的面庞,我发誓永远不伤害您。”
“在这世界的一角,总有个人,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会帮助收听遥远的上海的天气,所以我会安心幸福……”
“爸爸妈妈,你们也要保重,儿子同样牵挂你们。”
“妈妈,家乡进入严寒了,您保护好手,别又皴了。寒假回家,女儿一定给您暖手……”
儿女朴实而温馨、含蓄却煽情的话发自肺腑,温暖着远方的父母。
送一只问候父母的纸鹤
每一封交大学子寄呈亲人的家书,都附有一张小小的贺卡,一只美丽的纸鹤。纸鹤振翅,把儿女的问候,捎给远方的亲人。
这些礼物,都出自交大化学化工学院2004级4班全体同学之手。
就在上周末,4班27位同学向全校同龄人发出倡议“朋友,不管你有多忙,请写一封家书,问候一声父母!”倡议书里的话赤诚洋溢——
“亲爱的同学,从迈进校园的那天起,你写过家书问候过操劳的双亲吗?今天你想家、想父母了吗?距离无法阻隔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寒冷的日子,你是否体会千里之外父母的牵挂,是否体会没有你的家中,孤独的亲人内心的感受?
事实上,一点小小的祝福,就能换来他们无限的欣慰;一份真心的问候,能让他们无比温暖。
愿思念随风在,别犹豫啊,加入我们的活动中来!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寄一张卡,送一声祝福吧……”
仅仅半个多小时,4班同学准备的近千个信封、信纸、纸鹤被一索而空。张贴的倡议横幅上,签下了一个又一个郑重的承诺。
看一眼辛酸父亲的背影
说起活动的创意,4班班长黄志远说:“一封书信的问候,是一次亲情的复萌,是一扇心门的敞开。而引发我们启动心扉的,是十多天前施索华老师的一堂德育课。”
那一堂课,4班的同学印象深刻——
开课了,施老师打开投影仪,银幕上出现的是刚刚在媒体上披露过的南京大学“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老师没有过多的话,只“请同学们看一眼‘辛酸父亲’的背影”:儿子考上大学,长大有文化了,却毫无爱心,1年寄回3封信,加起来不如1封电报,主题只有一个“钱”。母亲下岗,父亲薪薄,儿子却偷改收费通知多骗钱……
施老师问:“我们做得怎样啊?”
同学们你言我语。或说“我经常打电话,不可能有类似的事”;或说“我每次回家都问候父母”。只有个别同学承认“有点儿忽视了”。
施老师不作任何评价。她请大家掏出手机:“今天正好降温,请每位同学当堂给父母发条短信‘天冷了,请加衣’……”
瞬间,多位同学的眼里泪花涌动,课堂上竟一片唏嘘。
“妈妈上午刚这样关照过我,我却想不到她,”一位同学才说了一句,泪水就禁不住夺眶而出。
看到同学们心绪难平,施老师只有一句话:“这一切,我们平时都能做到……”随即无语。待到大家平静了,她转而讲起其他内容。
然而,施老师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每个同学的心……
问一声我们怎样当儿女
当夜,4班全体学生自发聚会,热议“我们该怎样当儿女”。深受心灵震动的同学扪心自问:我们真做得无懈可击?不,差之千里!
就在不久前,一位家境贫寒,父母月收入仅400多元,享受助学金的同学,买了台较高档的手机。虽说这是在父母劝说下的选择,可那一刻,他内疚不已,痛悔自己一时的虚荣冲动:“我圆了面子,可父母得为这机器摆多少天摊啊!”
还有同学自省,父母对自己的爱无微不至,可自己对父母的关怀“动过真格吗?”“每回问双亲要钱买衣服、买电脑、去旅行,考虑了爸妈的承受力吗?”
同学们连夜作出“决议”——从我做起,关爱父母,重塑亲情!不仅如此,还要以班级团组织的名义,向全校同学发出活动的倡议。
听到这个消息,化学化工学院党、团组织十分欣喜,党总支副书记龚培敏、团委书记方翔宇当即决定“因势利导,全力支持!”
很快,在学院资助下,4班同学在全校开展了“大学生亲情状况”调研。调研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鲜与家里书信往来;即便是不多的交往,更多的还是接受亲人的关怀,讨论“学业”与“生活费”,很少提及“父母健康”“家中情况”。
令大家欢欣鼓舞的是,得知4班要倡议开展“关爱父母,再诉亲情”活动,全校同学都踊跃报名。十多天来,4班在校园里张贴的十多块宣传板,签满了响应者的名字。
就在今天上午,一位4班的学生向记者透露,已有远方的父母收到了孩子的信。读罢没有索取、只有爱意的信,父母喜极而泣。长途电话打来,哽咽间只有一句话——
“孩子,你长大了!” (记者曹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