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发现的郑和鎏金铁像
左:在印度发现的郑和鎏金铁像;右:福建长乐显应宫出土的郑和塑像
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有关郑和本人的一些新发现也在近两年浮出水面。2003年10月,中央电视台驻印度记者张讴在印度南部城市发现了一尊明代官员的鎏金铁像。这尊铁像高33厘米,铸造精致。铁像上的大部分金子已被刮掉,但在耳根、鼻翼和衣服褶皱处尚能辨认出金子。此人面如满月,表情慈祥,腹部隆起,身穿圆领袍服,“白玉腰带”被突出到了胸部。左右手交叉扶在腰间,左手被衣袖遮挡,两袖均有纹饰,足蹬朝靴。从塑像服饰、衣冠、地域背景和铸造年代来等方面来考证,并且对照国内出土的郑和塑像,这尊鎏金铁像应为郑和像。
从元代到清代,印度西南的港口城市生活着相当多的华人。柯枝和小葛兰曾经有远近闻名的中国市场。1342年至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在印度西海岸旅游时就看到中国人的踪影:在一个恶劣的天气里,“中国皇帝的信使所乘坐的舢板被巨浪掀翻到海滩上。有些人被救了起来。当地的中国商人立刻给他们换上了衣服。”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中,每次都会在柯枝和古里补给食物和淡水,与当地人进行贸易,同时等候季风。郑和统率的船只多达百余艘,人员二万多。船队一路航行过来,肯定会影响当地的经济文化,给当地华人带来声望和财富。当地华人不可避免地把郑和奉为财神或者保护神。
民众造像与祈愿有着明显的关系。依据我的实地考察,郑和鎏金铁像应该被供奉在当时华人比较集中的柯枝。地方志记载,柯枝曾经有一座中国寺庙。当地华人铸造了郑和铁像,以香烛来供奉,目的是祈求郑和的灵魂保佑一方平安。在郑和航行过的地方,很多华人都崇拜郑和,甚至把郑和当成神来供奉。这不仅符合于当时的历史情理,也符合中国民间的造神过程,如爪哇有三保公庙,菲律宾有三保洞,马六甲有三保庙和三保井,曼谷有三宝寺,柬埔寨有三保公庙等。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都举行三保大人出巡的纪念活动。
这尊鎏金铁像的铸像时间应在宣德九年郑和逝世以后至万历末年。这个时期应该是南亚华人最多的年代。在印度南部各个博物馆收藏的瓷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大明万历年”青花瓷。我见到一件大明永乐年的官窑青花瓷罐。该瓷罐瓷质精细,色泽浓艳,纹饰优美,可谓中国青花瓷的代表作。这些器物是中国商人与当地人频繁贸易往来的见证。
郑和的长相和衣饰是考证的关键。根据《古今识鉴》卷八记载,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这种描述类似于古典小说中英雄人物的刻画,未免有些夸张。郑和在十二岁时被阉割,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生理和心理。这尊鎏金铁像为太监形象,少了几分威严和刚毅的男子汉形象。这一形象更符合郑和的真实形象。据罗懋登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46回的描述,郑和“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三山帽(中官帽)是明朝宦官所戴的帽子。书中插图与这尊郑和鎏金铁像非常相似,腰间“白玉腰带”高至胸部,突出了郑和的官员地位。左手藏在衣袖中,也符合印度的社会习俗。印度人认为左手不洁净,故用衣袖把左手遮盖起来。
令人惊奇的是,这尊鎏金铁像的造型与1992年6月22日在福建长乐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中的郑和塑像极其相似,根据明史专家万明、研究员刘如仲等学者的考证,“中坐抬头衣饰有花纹者应是郑和”。两尊郑和像,在中国和印度遥相呼应,印证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航海历史。(张讴)
责任编辑: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