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12月12日讯(记者姜淑芹)青岛市今年最大规模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今天举办,260多家省内外企业提供了3200多个工作岗位,2万多名毕业生进场求职。与往年相比,本次招聘会有以下特点:
公益性招聘打出“免费牌”
今天的招聘会由青岛市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三所驻青高校联合举办,是青岛市最大规模的公益性招聘活动,对设摊招聘的用人单位和进场求职的大学生全部免费。
据青岛市人才交流中心人士介绍,这次由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和高校联合举办的招聘会突出了资源共享的特点,人才中心对青岛本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情况比较熟悉,而高校与很多外地用人单位的联系比较密切,双方合作能够吸引聚集更多的用人单位,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岗位资源。此外,青岛的这三所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对用人单位而言,不需要挨家学校跑,通过一场招聘会可以招到不同专业的学生,也能够节约招聘成本。这种联合招聘的形式今后将成为趋势。
大型国企成为用人“亮点”
国企用人供需两旺成为招聘会上的一大亮点,莱钢集团、青钢集团、山东路桥集团、烟台港务局、兖矿集团、中船重工等一些省内重量级企业用人“胃口”大,烟台港务局今年有100多人的需求计划,青钢集团这次打算招聘30多人。这些大企业摊位前等着递材料的毕业生也特别多。青岛科技大学的一位毕业生对青钢集团比较感兴趣,他告诉记者,根据从网上收集的资料,像青钢这样的大企业,保险福利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都有保障,每个月工资还能净剩1000多元,而一些小企业只发800元工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四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却都要自己交,收入太低没保障。另外大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好处,可以给个人积累良好的就业背景。
青岛市人事局毕分办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国企改革逐步到位,企业活力增强,内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也逐步透明。今年新公布的薪酬报告也显示,国企收入增幅已经超过外企,这些对毕业生都有不小的吸引力。
工资水平低引不来“高手”
这次招聘会虽然还冠了“华东地区研究生供需见面会”的招牌,但记者在招聘现场发现,来自华东高校的研究生寥寥无几。有关人士指出,青岛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对外地名校的高层次毕业生缺乏诱惑,青岛市整体偏低的工资水平与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高企的房价相比,难以留住年轻的高层次人才。
按照青岛市统计局提供的数字,2003年青岛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0057.27元/年,双职工为20150.54元/年。同年,青岛市市内4区商品房均价按4471元/平方米计算,其房价与市民收入比达到了1:17,也就是说,购买一套80平方米(青岛市经济适用房每套限定面积)的住房,需要一个双职工家庭约17年的收入,远远超过北京等城市房价与收入平均1:9的比值。
由于收入偏低,青岛知名大企业的中层骨干外流到江浙、广东深圳等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岛城企业想从南方引进高层次人才却不易。无奈之下,青岛从去年开始曾组团去东北、西北地区招聘,但由于在开放意识、竞争观念等方面存在差距,企业难言满意。
责任编辑:孙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