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讯 出临沂市区南行5公里,书圣碑塔暨中国历代尺牍石刻艺术馆映立眼前,八角飞檐,金黄琉璃,熠熠生辉。塔内所刻自秦汉至民国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尺牍3000余通,刻石7000余块,使这里成为展示中国书法发展历程的艺术殿堂。开馆一年来,慕名而来的国内外书法爱好者达万余人次。
盛能集团董事长胡兆恩
对记者说:“我们集团投资1500万元建成这座中国首个尺牍石刻艺术馆,不仅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为临沂的人文环境增加了新的亮点。”
盛能集团打造文化品牌,支撑企业发展的创举,是临沂唱活经济文化一台戏的缩影。
秀美的蒙山沂水、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珠算发明家刘洪等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临沂城还有闻名世界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怎样弘扬沂蒙优秀文化,借助历史文化底蕴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来推动经济发展?临沂首先把举办书圣文化节作为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字招牌,响亮提出了“集全市之智,倾全市之力”的口号,提出打造“书圣故里书法圣地”的文化品牌,以提升临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市里拨专款6000多万元扩建了王羲之故居,使普照夕阳、砚池怀古、鹅池水暖、曲水流觞、源远流长、千秋五贤等历史景观得以再现。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期间,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书法家寄来12000件书法作品,装满了百余平方米的房间。这边厢艺术活动好戏连台,那边厢经贸洽谈热火朝天,书圣文化节短短几天时间,全市共签约项目399个,其中合同项目203个,合同金额144.98亿元;协议项目196个,过亿元的项目105个。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临沂文化节虚实结合,书圣一枝笔,引资上百亿!”
在临沂,从市委领导到普通干部群众,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红色情怀。这种由光荣革命传统铸成的红色文化,是沂蒙精神的精髓所在,成为革命老区珍贵的政治资源和文化品牌。临沂将当年八路军115师转战沂蒙的路线规划成红色旅游圈,开辟了由山东战工会旧址、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省政府成立地及115师司令部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大众日报》创刊地等28个景点串成的红色旅游线,与蒙山沂水的优美风光融为一体,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在这些红色旅游线上,人们能亲眼目睹当年这片血与火熔炼的红色沃土,而今成为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大市场:在蒙阴,孟良崮下喷香的“沂蒙六姐妹”牌煎饼走俏大江南北;在沂水,拥军鞋作坊变成了布鞋城;在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成为这里连接世界的网站,一批批新沂蒙红嫂、沂蒙铁军、沂蒙能人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崭露头角。
在沂水县《大众日报》创刊地,市旅游局局长杨洪坤指着前来瞻仰革命圣地的簇簇人群,向记者报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今年1至11月份,沂蒙红色旅游圈吸引游客951.8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60.01亿元。
“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做强沂蒙文化支撑力,我们找到了沂蒙经济腾飞的根!”市委书记李群谈及此事感慨不已,他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和‘过千亿,翻三番’这个目标?是因为临沂在全省还属欠发达地区,有些经济指标纵向比增幅还可以,横向一比,特别是人均指数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所以我们确定全市千万人口同唱经济文化一台戏,加快发展奔小康。”市里确定,奋战三年,使全市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十年后人均GDP翻三番突破3000美元,全面实现小康。统计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达到690.81亿元,同比增长17.9%;1-10月份,地方财政收入31.37亿元,增长3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8元,增长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0元,增长18%。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