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华源旗下的上药集团重组鲁抗集团成功,中国抗生素行业“四大家族”一统江湖的局面将面临瓦解。
乘“虚”而入
2004年国庆节后,华源集团旗下上海医药集团(下称上药)的审计、财务、法律等部门一行30余人,对鲁抗集团包括其子公司进行了全面清产
核资。到11月,从山东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了两大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的消息。
消息称,上药预计用不超过10亿元的资金收购鲁抗60%的股份,鲁抗集团将改制为上药鲁抗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药鲁抗)。除上药外,新公司的股东还包括新华鲁抗(30%)和“鲁健中心”(10%)。预计明年一季度前,该重组将全面完成。
抗生素“四大家族”(指华北制药、哈药集团、石家庄制药和鲁抗集团)之一鲁抗集团拥有19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003年总资产为37亿元,其中最大的是上市子公司鲁抗医药()。1998年12月,鲁抗集团与新华集团实行强强联合,创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新华鲁抗药业集团。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并没有资本上的合作。
这段时间,恰恰是鲁抗医药首度出现亏损。今年上半年报显示,其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96.72%,前三季度已报亏。鲁抗医药开发部人士告诉记者,药品降价,企业销售额的损失就达一个亿。
在亏损的压力下,鲁抗集团试图“谈婚论嫁”。2002年4月中旬,由山东计委主任倪永康从中斡旋,香港华润集团曾与鲁抗方面进行了秘密接触。当时华润的目标是鲁抗集团旗下半合抗产业链条较为完备的鲁原分公司。但终因分歧过大,双方不欢而散。
本来,按照鲁抗集团的思路,在2002年底完成鲁抗医药4700万A股增发计划以后,就立即着手改制,引进投资者。但后来因“财务造假风波”,鲁抗医药的4700万增发A股推迟到2003年,改制计划也一拖再拖。
在和一系列非公有制经济实体频繁接触后,鲁抗集团最终将绣球抛向了上药集团。今年7月6日,山东省省管国有企业监事会正式进驻新华鲁抗集团,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运作。鲁抗重组,总算有了明确的信号。
观察人士指出,亏损,让鲁抗集团急于找到“婆家”扭转颓势,而这也恰恰帮了上药的忙。
按原有规划,到2005年,鲁抗集团要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但到去年底销售收入为18亿元,离目标相差较大。鲁抗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上药入主后,预计到2008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2010年将冲破60亿元大关。
而经营业绩的下滑,让上药预计用不超过10亿元的资金就可控股鲁抗集团。鲁抗医药开发部人士说,评估机构是上药找的,出资方将按鲁抗集团的净资产出资,估计上药出资额约3亿元。
上药鲁抗将实行中高层持股。“鲁健中心”是鲁抗集团中高层持股的一个机构,类似于持股会或资产管理中心。“其实,上药下属的二三级公司早已开始实行MBO。此举是为了调动鲁抗集团的积极性。”上药抗生素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建文在记者采访时说。
上药的意图
上药为何对鲁抗情有独钟?
“主要是为了夺取鲁抗的原料药,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这是战略决定资源的结果。”李建文说。
原料药,一直是上药构建“抗生素帝国”中的空白和梦想。
历史上上海就是中国抗生素的摇篮。
第一家抗生素生产企业在这里诞生,我国第一支青霉素钾盐、金霉素、链霉素、半合成青霉素、二钾氧苯青霉素纷纷出自上海。如今,抗生素又被列为今年上海工业系统八大重点发展产品之一。
然而,上海抗生素生产格局小而散。多次“内战”后,去年,上药集团对旗下的新亚药业、先锋药业、第四制药进行资产重组,成立“新先锋集团”,构建化学合成药抗生素板块,目前三家企业生产的抗生素总量在全国占35%左右的市场份额。
2002年,华源集团入主上药后,把上药下属的众多抗生素企业“放进了一个篮子”———上药抗生素事业部,总资产达30亿元。到2003年,上药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利润总额6.65亿元,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头孢类抗生素生产企业。
尝到了甜头的上药因此萌发了打造“抗生素帝国”的梦想,计划到2010年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头孢类生产基地,进而成为全球主要的抗生素生产基地。
上药把低成本和差异化作为了独门利器,定位为以抗生素为主,做精、做强、做大非专利的处方药。
上药抗生素事业部总经理吴建文解释,日本和印度一般都在做好“普药”低端市场后,才进入研发创制阶段,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即使在高端市场的美国,普药市场也占到40%-50%。因此,上药集团抗生素板块将集中抢仿一些专利到期的好产品,既节约成本,又不盲目创新。
然而,上药打造“抗生素帝国”,除了有国内品种最齐全、最丰富、最有特色的抗生素产品外,却缺乏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这样的上游产品。
尤其是,在今年国家实行抗生素降价和药房限售政策后,购买大宗原料药的成本大大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为此,上药曾规划了自己的原料药基地,在上海奉贤建立一个规划面积近1平方公里、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抗生素工业基地。
重组鲁抗,更为上药的原料基地打开了局面。
鲁抗集团主营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原料药及制剂,药用中间体、原料药等,是国内惟一同时拥有抗生素三大母核6-APA、7-ADCA、7-ACA生产技术的药业基地。不久前,鲁抗集团投资11亿元,上马了年产1000吨的青霉素工业钾盐及半合成系列产品项目,形成了我国青霉素原料药到半合成产品最完整的一条生产链。
如果重组成功,上药拥有的红霉素系列产品及双氢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都可以利用鲁抗集团的生产线进行生产。
12月2日,李建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接手鲁抗集团的原料药生产基地远比自建划算。鲁抗地处山东济宁,生产成本、人力成本、环保成本都比上海低。不建自己的基地,上药打造抗生素帝国至少节约了3年~5年的时间。”
上药还有更大的野心。
这是华源入主上药后,华源董事长周玉成在上药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八年航母”目标。李建文向记者解释,航母不是指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而是要成为重量级的跨国公司。
在打造航母的计划中,上药成立了抗生素事业部,原料药、处方药以及中药与OTC事业部,共同成为核心主业。“其中,抗生素板块是上药实施航母战略的主力军,是上药现金流的主要来源。”李建文说。
从世界趋势来看,抗生素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8%,但中国市场每年却有超过20%的增长。世界抗感染药物市场销售额为400亿美元,其中抗生素就占一半多的市场份额。
利润上,尽管都是抗生素,一支青霉素的价格和“赛福松”(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的价格相差达十几倍甚至数十倍。抗生素实际的利润是其他药物的几倍。
因此,李建文说:“从短期来看,近期国家对抗生素的政策导向,对企业影响非常大。但从长远来看,国家对5000多家抗生素制剂生产厂家的整顿,将使上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形成抗生素的合理的产品布局,从而早日形成航母雏型。”
挑战“四大家族”
不管是打造“抗生素帝国”,还是成为全球医药航母,在抗生素领域,上药首先要打败“四大家族”。
然而,四大家族中,除了鲁抗医药出现首亏,另三位个个都是劲敌。
华北制药是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拥有两个亚洲最大的青霉素粉针车间;哈药集团的抗生素原料药年生产能力全国第二,抗生素粉针生产规模则与华北制药相近,但在部分头孢菌素原料药市场份额上,表现更好;石家庄制药不仅是国内四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之一,还是四大维生素生产基地之一。
除了石家庄制药是香港最大的制药上市公司外,和鲁抗集团一样,华药和哈药在内地都有A股上市公司。
假手鲁抗,上药夺得了产业链完整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然而,原料药同样是其他抗生素家族的强项。
四大家族中,华北制药和哈药,都是荷兰帝斯曼集团在中国最大的原料药供应伙伴。
帝斯曼集团是世界最大的抗生素原料制造商,世界上半数以上抗生素原料都是该公司提供的。其前身是荷兰国家矿产公司,来自帝斯曼的资料显示,其生命科学产品占到集团销售利润39%。2002年,帝斯曼在中国市场上就有1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
不仅充当卖家,帝斯曼还将成为华北制药的合资伙伴。近日,双方已签订合资意向协议,帝斯曼将在华药集团层面和子公司层面同时进行投资,通过增资扩股方式持有股份,其中在集团公司层面持股比例不低于25%。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抗生素室主任胡昌勤说:“目前国内原料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生产同样的产品,国内企业的成本并不比进口低。帝斯曼的策略是用最低的成本生产相对质量好的产品。”
因此,与其说上药的对手是国内抗生素家族,还不如说是站在他们身后的帝斯曼。李建文就坦陈,“上药现在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国外。”
李说,为参与国际竞争,上药要实现“三化”实体化、公众化和国际化———“实体化‘就是内部整合,这一步上药已完成;“公众化”指的是上市。上药的目标是2006年以前成功上市。上药拆资1500万元,聘请了麦肯锡做咨询顾问。李建文说:“尽快上市,不仅大大提高上药的国际知名度,还将迅速解决融资问题。”
上药上市募集的资金用在哪里?据称,主要用于国际并购和合作,以及建立跨国的研发机构,从而尽快实现国际化。“在和鲁抗集团合作的同时,上药也正在和几家境外医药企业谈,已有意向性。”李建文说。
本报记者 文静 成都报道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