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社科界亦被纳入其中,为了充分体现改革的严肃性,科研人员被要求每年必须在核心刊物发表6篇以上论文,年终考核才算合格。从奖优罚劣的角度看,定这样的指标,对庸人、懒人无疑是激励和触动,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姑且不说定这样的指标是否具有客观合理性,单就全国数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庞
大队伍,与全国不到100家社科类核心刊物之比就可以看出定这样的指标是滑稽可笑的。因为即使全国每一家核心刊物每月发表50篇论文,全年也只能发表60000篇。既然定了这样的指标,那就必须执行,因而也就促成了各种各样的“高招”猫腻。
挂名。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把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近些年来,情况却完全不同了,许多人已经完全顾不得斯文,不论同乡、同学、同事,还是上级、同级、下级,只要谁有论著、论文要发表,一定会接到一连串要求挂名的电话和“拜访”,交钱换名者有之,请客吃饭者有之,威逼利诱者也有之。笔者曾看到一本不到25万字的书,主编有3人(尽管第三主编在评职、定级和考核中并不算成绩),副主编9人,编辑人员竟达到65人之多。不用说,这样一本书,挂名者恐怕要达到2/3以上。挂名最是省心省力,虽有时不免要破一点钱财,但其所捞到的实惠,恐怕是那点钱财不能相比的。
偷梁换柱。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数以十万计,为评定职称而自费出版的书更是难以计数。为了评定职称,许多人弯门盗洞,煞费苦心。有点“德性”的还能与被盗用的著者融通,没德性的干脆就到书店买回10本书(因为评定职称需要10本样书),然后便在电脑上进行“加工”。先剥掉原书的封面和版权页,将书的著者换上自己的名字,如若书名与自己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干脆就另起一个与自己专业相近的一个书名,印制好了封面和版权页之后,再与原书书瓤巧妙“缝合”,一本自己的著作就这样诞生了。事实证明,确有不少人通过这种手段评上了高级职称。
网上制造。对搞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网上简直就是个大观园,需要什么有什么,要写一篇论文,只要将网上内容相近的多篇论文一杂揉,片刻功夫,一篇“自己”论文就已经制造出来了。你说他抄袭,他只是同意了你的部分观点,你和他打官司,他正好借此提高一下知名度。一些善于取巧的“学者”,离开了互联网,一天也活不下去,写任何一篇文章,均离不开网上帮助,立论、结构,甚至如何遣词造句,不看网上,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就会手足无措,就会如热锅上的蚂蚁。
租用枪手。枪手就是替别人代考或代写文章并收取“劳务费”的人。租用枪手的人大多数是混进学术队伍里的渣子,也有极少数租用枪手的人出于不得已的原因。租用枪手连写带发表不过千把块钱,捞足捞够了名,是完全可以转化为利的。由于有枪手和租用枪手的人存在,使我们的学术界变得乌烟瘴气。
领导批示,身价陡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均办有许多内刊,用于发表意见、建议或调研报告等。由于是内部交流刊物,在上面发表文章是不计分数的,但许多单位又强调了一点,如果内部刊物发表的意见、建议和调研报告得到副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则视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其得分与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的分数相等。这一规定不得了,过去谁也不愿意在内部刊物发文章,现在则变得炙手可热。至于这样做是否与学术有关,不知制定规则的人是否考虑过。
公允一点说,把造成学术界的混乱与腐败的板子打在各项指标上显然不公平,但又不能否认,硬性规定论文发表指标在客观上起到了加速学术界腐败的作用。一项改革措施的实行,一个政策的出台,必须充分考虑到它是一柄双刃剑,必须制定相关的措施,防止副作用吞噬掉改革的成果。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人人身上扛指标本不是什么坏事,但不应忽略实现这些指标所走的途径。(王黎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