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崂山区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将“生态”概念引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了“生态文明村(居)”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一批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效益良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自然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示范村(居)。
 
; 从1996年开始,崂山区各村就深入开展了“环境建设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崂山区围绕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和农村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三种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适时提出在全区开展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明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村(居)”创建活动,全区各街道分别选取了两个村作为试点,探索路子,总结经验,全区上下掀起了一股争创“生态文明村(居)”的热潮。
在生态文明村居创建活动中,围绕建设生态环境,崂山区因势利导,把群众意见大、影响城区形象的“脏乱差”作为突破口,先后开展了以“清理垃圾、空地绿化、保护山体”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整治”活动和以“土地批租、违法建筑、非法采石、村庄改造失范无序、环境卫生”为重点内容的五项治理整顿,启动了“村村通公路”工程,村居面貌和社会秩序有了较大改观,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沙子口街道竹窝社区的大街小巷里,有一支由老人们自发组成的“夕阳红巡逻队”,天天坚持义务打扫卫生、维护治安,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局面,即爱护公物的人多了,门前种花种草的人多了,自觉维护环境的人多了;随地吐痰的人少了,乱扔烟头、纸屑的人少了,乱倒垃圾的现象少了。
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崂山区把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北宅街道凉泉社区是崂山水库搬迁村之一,多年来为了保护水源不能发展工业项目,集体经济接近“空壳”。如今,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瞄准建造北方最大茶苗培育基地的目标,培育无公害茶叶新品种,目前已培育优良茶叶品种37个、80万株。他们还利用迁腾出的老村,高标准规划建设乡村休闲度假园,利用优质山泉水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凉泉扎啤,引来络绎不绝的观光休闲游客。如今在崂山区,像凉泉村这样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村庄越来越多,出现了枯桃的花卉种植、西麦窑的“山海人家”家庭旅馆以及石老人观光园等一批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围绕生态文明的建立,崂山区不断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居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市场意识、环保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打造与良好的人居环境、充裕的物质生活协调发展的先进文化,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区、街、村三级先后投入760余万元用于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在全区建起了一批档次较高,以基层图书室、健身园和文娱活动室为主体的社区宣传文化中心。中韩街道金家岭社区居委会在新建成的综合办公楼中,专门拿出两层约1000平方米作为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妇女老年青年活动室、健身房等活动场所。目前全区有14个“社区阳光图书室”,12个社区建立了“电子图书室”,实现了与全国文化资源系统的信息共享。
为了将创建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崂山区还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将创建标准划分为“示范型”、“达标型”两类,并确定从2004年到2008年,每年重点推进10个村,力争使20%的村居达到“示范型”生态文明村居标准,80%的村居达到“达标型”生态文明村居的创建要求。(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