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典疫苗临床试验负责人,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教授表示,非典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过程中,寻找接受第一批疫苗接种的志愿者是较为艰难的一个环节。4日下午,在北京化工大学校园中,经过一番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在5月22日首批参加非典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之一的兰万里同学。在首批
接种非典疫苗的36名志愿者中,23岁的兰万里是最年轻的,目前是化工大学数学系2004级研究生。在第一天接受非典疫苗注射的4人中,兰万里第二个进入注射室,接种了实际上的第一针非典疫苗———揭盲后得知,第一名受试者注射的是安慰剂。
注射第一针时感觉气氛庄重
兰万里告诉记者,注射那天,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首先是对这次试验充满信心,因为成为志愿者之前,试验人员已经向他详细介绍这次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风险性。
小兰说,他记得那天是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注射,房间里除治疗床外还有一些说不上名的医疗设备。是一名护士给他扎的针,针头不大,可能液体只有几毫升,他基本上没有感觉到疼。旁边有一名医院的工作人员在摄影,整个小屋的气氛显得庄重、严肃。第一批受试者为4人,他们之间每次见面会互相简单问候一下,但没有太多的联系,彼此不清楚对方的太多情况。
生活没有什么改变
在化工大学的校园中,刚刚下课的学生们脚步匆匆。对于忙忙碌碌的北京大学生来说,几名大学生志愿者可能就睡在他们的上铺,或者曾经在一个教室看书,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人类克服疾病自愿做出牺牲和尝试的人就生活在自己身边。
进行疫苗注射之后,小兰像往常一样回到了学校,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他说,注射这种疫苗就像注射感冒疫苗一样,对他来说心理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随后看到了相关的报道,才感觉这件事“挺光荣的”。谈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小兰表示,注射疫苗之后,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没有什么禁忌,衣食住行全部和以前一样,半年多来他的身体也一直和过去一样健康。
非典期间曾因感冒被校医站隔离
兰万里告诉记者,非典暴发时,他正在北京化工大学读3年级,当时,学校已经被封闭起来。他不慎得了感冒,因为体温偏高,被校医站隔离。大约有五六天时间,他每天只能呆在一间小屋中,当时真是觉得特别无聊。他对自己发烧的原因非常
清楚,就是感冒。因为那段时间他一直呆在学校没有出过校门,但是他还是得接受观察。也是那段时间,他真切地体味到了那些不慎感染非典的人们的心态:“他们一定非常痛苦,因为除了病痛、很高的死亡率,还要被隔离。”
决定成为志愿者
小兰告诉记者,听到中日友好医院将开展非典疫苗的一期临床试验的消息后,他没有多想,主动找到了负责此项工作的林江涛主任,表示希望作为志愿者参与进来,“就是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经过抽血、心电图、X线等一系列严格的体检,一位医生向他详细介绍了试验方法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要说一点儿不紧张是假的”,小兰表示,“相信我们的科研人员,相信政府会对我们负责,更何况万一有问题的话林大夫他们肯定有办法救治我”。经过认真的思考,第二天一早他回电话表示,做这次试验的第一批志愿者。“我是大学生,万一有什么情况我可能比别人描述得清楚。”
作为大学生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是不希望让家人为自己担心,因此没有告诉疼爱自己的父母和姐姐。一直到暑假回家,才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开始有一点担心。由于自己对这件事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他对父母做了解释,听完他的解释,又看到他的身体仍旧“蛮健康”的,父母也就放了心。
整个过程感觉有意义和“温暖”
谈到成为志愿者之后的经历,小兰的脸上随即露出幸福、喜悦的笑容,说这是一次颇感温馨的过程。从答应做志愿者,到接受体检,从5月22日接受疫苗注射,到目前一直接受观察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前后20多次到医院,接受抽血、检验及其他相关检查,医护人员的关心、询问也感觉很体贴。每次抽血后,还会有营养费,这让他的心里感觉很温暖。
愿为社会多做一点
小兰告诉记者,他喜欢平淡的生活,如果能通过这次志愿者行为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就不仅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感觉这次的选择特别有意义。兰万里朴素、单纯的谈吐和举止,让人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也让记者对所有参与这次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一直以来所做的默默奉献而感动。
试验人员向记者表示,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有勇气站出来,担当志愿者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决定,这些志愿者对于国家所做的贡献也是具有非常特殊意义的。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志愿者的善良和单纯。对于他们来说,热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个重要的做人标准。在此,我们衷心感谢这些无名英雄。(郭峰)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