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泊秋
11月30日,国内各媒体竞相报道了国家审计署将自2005年1月1日起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从现在的县级以下扩大到地厅级的消息。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审计制度,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行的一项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自2
000年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毫不夸张,“经济责任审计”是保证国家机器依法有序运行、党政官员廉明奉公的特色之举。从一般审计指向“钱怎么花”,到机构绩效审计重点考量“花钱的效果”以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征程漫漫,国家审计署功不可没,然任重道远。
读读自2000年至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确实令正在小康道路上快速行进的国人欢欣鼓舞:
全国开展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共审计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13.6万人;
全国31个省份和97%的地市先后进行了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
全国共审计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2.4万人,审计署还对4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试点;
全国共有3253名领导干部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1232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全国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7.4万人;
全国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3912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2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3398亿元,其中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法违规金额204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1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08亿元;
全国各级组织部门参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共选拔任用领导干部1.4万人、降职1730人、撤职983人,另有一批领导干部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上列数据充分表明,审计部门以实际行动,真正树立了“国家审计”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并必将为规范的审计体制的形成和其未来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独立法律地位的确立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国家的希望。撇开此番经济责任审计公布的违法违规资金和管理不规范资金,仅局限于因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损失浪费的21亿元资金计算,如果将此笔款项投放到老少边穷地区,10万元盖起一所希望小学,总共可以建成21000所,那意味着能让多少企盼读书的中华子弟就学,并因此发挥多么巨大的社会现实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呀!
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引向深入,探索和改良运作机制,规范并形成审计制度,无疑是审计部门目前面临的新课题。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扩大,预示着监督的资金范围扩大,监督的对象级别提高。良性循环,从面上推论,诸多资金漏洞也将随之被纳入审计监督的修补和填堵范围,从而使整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但现行审计体制的局限性,也使得在开展对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时,可能或必然遭遇到一些无法绕行的审计障碍,比如,具体组织方式上的“上审下”习惯性困惑,评价指标体系的角度把握难点,审计机构的超脱性或独立性的尚不具备等等。经济责任审计,是否能即时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确实让人隐隐担忧。
欣喜地再次听到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声音。在11月29日召开的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上,李金华表示,将继续研究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准则,对操作规程、审计评价等做出进一步规范,特别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诚如李金华所言,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不仅要核实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指标,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经济指标的变化对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影响,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对社会事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仅要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业绩是否真实,还要评价经济业绩的取得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国家审计,公德无量。但审计“标本兼治”功效的体现,具体还在于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经济责任的及时追究,惟有如此,审计工作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审计之下的国家问责制度方能真正得到落实。这项工作,绝非审计部门独家之责。我们应跳过“闻过自纠”的习惯性轻描淡写,真正形成追究过错机构责任人和领导者的健全的问责体系,绝不因其“为官一任”的造福初衷,而不惩其“贻害一方”的现实行为。
人民网11月30日《四川人大审议审计报告
质疑为何数额巨大的不处理》一文报道了四川省人代会敢于对本省审计结果问责的秉公良知和负责态度,令人欣慰。笔者期愿社会各界在为审计机构高歌猛进而击掌叫好的同时,更应学习四川省,深切关注审计查出的机构违法犯罪现象和官员渎职腐败行为。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