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陆的放学时间都在推后,每天到家已是晚上11点。虽然期中考试刚刚结束,小陆也没得到丝毫的放松。小陆在山东泰安一所最好的学校读高一,所谓最好的学校也就是高考成绩最好的学校。
“别说期中考试后不能松口气,我们这里‘五一’、‘十一’长假也只休息一两天。”小远老师在辽宁兴城同样一所“高
考成绩最好”的学校工作。这里的学生每天下课也都在晚上10点以后。
记者经过一段时间在中学的调查发现,这两年“高考能校”不再是大城市的中心学校,而是越来越向小城市、越来越向城市边缘“挺进”。这些学校占地越来越大,通常采用封闭式的寄宿制管理,“学生们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学习,学校里很少能看到孩子们疯跑、打闹的身影,学校越来越不像学校,而像军营。”一位老师这样评价。
学校像一座军营 学生就像陀螺
从进入这类学校那天起,学生们就开始了机械化的高速运转。
“平时,我们高一的学生晚上9点30分放学,高三的学生每天都得熬到10点,我们如果想在学校多学会儿,也可以10点再走。”将近晚上10点的时候,记者在学校门口遇到了刚刚放学的小陆。据小陆介绍,只有中考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进入这个学校,“我们的入学成绩能比别的学校高出70分”。这所学校的高考成绩也是泰安最好的,“每年的升学率能达到85%”。
“没办法,我们山东的高考分数太高了。不努力怎么能考出好成绩?一切都是为了高考。”小陆和他的同学对学校的这种做法非常理解。
据了解,这些学生每天大概早晨7点左右到校,一天至少在校14个小时,除了吃饭以外的时间基本都是用来学习的。除此之外,他们正常的休息日也被学习占用,“我们每两周休息一天。”小陆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小陆所在的学校还在城市中心,大部分学生家住学校附近,是走读的学生。因此,他们每天还有不少时间可以呆在家里。对于那些在城市边缘新兴起的“高考能校”的学生来说,每天回家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
离青岛市区大约100公里,有一个叫平度的地方,这个青岛的下辖市本没有什么特别,但是今年这里却在青岛出了名,因为这儿的一所学校今年的高考成绩异常优秀,甚至超过了青岛市区那些传统的好学校。
进入平度城区再向北大约10分钟,就能看到一片红房子,这就是平度那所“高考能校”。400多亩的占地,让从来都是以平方米来估算面积的北京记者失去了空间感。
据该校办公室主任孙老师介绍,这里的学生几乎都住校。每个月月底有固定的放假时间,学生可以回家,剩下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就连没有课的周末也基本得呆在学校里。他们每天的作息时间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学生是否午睡也会有专门的老师检查。
据青岛一位高一学生家长陈先生介绍,自己邻居家的孩子就在这类学校上学,孩子几乎“长”在学校里,经常几个月也不回一次家。
“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规定孩子周末不能回家”,陈先生说,有的学校周六下午会用校车把回家的孩子送到一个指定地点,周日下午再在这个地方接孩子,如果家长没有准时把孩子送到地点,就必须在周一早上6点之前把孩子送到学校。“这些学校没一个在家门口的,怎么接送啊,有几次就折腾不起了”。
记者看到,青岛的“高考新秀”———青岛××中就坐落在从青岛到济南的高速路旁,青岛的另一所“高考能校”在即墨,这所学校不仅离青岛市区很远,而且离即墨市区也非常远。
“我的孩子中考时,也曾想过让他考这些学校,考察了一圈发现,这些学校的管理确实严格、规范,但是太像军营了,孩子在这里上学大人心疼。”陈先生说。
“发达”地区家长纷纷把孩子转到这样的学校
在平度的那所“高考能校”,学校就怕记者在该校的高考升学率上做文章。据了解,由于青岛某报记者对该校的宣传,很多青岛市区的家长把孩子转到这里来,这让青岛的一些学校非常气愤。
但是,大城市的家长把孩子转到这种远离城市的“高考能校”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青岛某大学的校团委书记向记者透露,他们学校的几个“博导”就已经把孩子从青岛的一所传统名校转到了这所学校。
平度“高考能校”的办公室主任介绍,该校有学籍的学生共5000多名,所谓有学籍的学生就是户口在本地的学生。剩下还有一部分是借读生,孙老师不愿意透露到该校借读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但确实有一些青岛的学生转到了这里,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的户口转到平度,为了能让孩子在这里上学”。
小陆也向记者证实,他们年级有不少从别的地方转来的学生,“还有从北京来的学生呢”。
由于学生的不断涌入,这些学校变得越来越“庞大”。每个年级基本都超过20个班,每个班的学生也都超过了50人,七八十人一个班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位在北京一所区重点中学当了多年班主任、一直教高中语文的孙梅英老师介绍,一个班的学生规模不应超过45人,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好。“这种超大班级的教学,老师根本无法与学生形成沟通,只能是能‘灌’多少‘灌’多少”。
虽然大班教学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但是这种为高考而“移民”的潮流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据了解,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中考前就开始移民的现象。
逃离素质教育推动“高中军营化”?
“我们知道它那里肯定是搞应试教育,但是,如果再把孩子放在城里的学校,一定会被素质教育毁了。”那位青岛的校团委书记介绍,他导师的孩子在学校里经常要参加各种活动,为了使课堂活跃,老师们想出了很多“花”点子,结果学校里学的知识不牢靠,家长还得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补课。“其实是素质教育逼得家长把孩子送入远离城市、远离家的学校。”这位校团委书记说。
而且老师们也似乎受这种“花架子”气息的影响,“上课不出力,晚上狂努力”。据介绍,一些学校的老师白天忙着对付各种素质教育的任务,做一些“面子上”的事,晚上开辅导班给学生补课、挣钱。
“作为知识分子,我们知道应该让孩子的发展更加全面,但是现在学校搞了很多形式化的东西,该抓的基础没有抓。”青岛一位姓江的家长说,他的女儿今年才上一年级,为了能抓好“双基”,江先生拒绝给孩子报任何琴班、绘画班。
北京的孙梅英老师说:“现在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误区,似乎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就可以不要教学质量,张三学钢琴、李四学画画,他们的素质就提高了吗?”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还应该强调知识、技能、素养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艺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再用这种方式搞素质教育,学生的素质不仅不会提高,相反还会下降。”
面对无法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离开,到类似军营的地方接受“训练”,“至少孩子在这种学校能考上大学,才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位家长说。
“素质教育本身是没问题的,”一位专家指出,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最近出现了一股大的回潮,已经要把素质教育逼到墙角了。 (记者 樊未晨)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