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1月29日消息:粮食价格上涨,国际油价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再加上投资增长再次反弹并由此带动的生产资料价格回升,连续四个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5%以上,今年三季度以来物价增长形势令人瞩目,也令人对通胀加速的担忧加剧。岁末年初,扑朔迷离的物价走势又将作何变化呢?
物价增长呈现四大特征
CPI增长连续四个月处于5%以上,但增幅连续两个月回落。
三季度CPI的月平均增幅为5.3%,比二季度上升0.9个百分点,但相对于前两个季度,上升幅度趋缓,一季度和二季度CPI分别比前一季度加快1.2个和1.6个百分点。在一些人看来,最近几个月物价上涨最值得担心的是物价月环比的上升及生产资料的再次反弹。今年5~7月的三个月CPI月环比连续下降,但8月份开始又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趋势,8月和9月分别上升0.8个和1.1个百分点。不过,10月份CPI同比和环比双双回落,CPI同比在连续保持5%以上后又首次回落到5%以下,特别是CPI同比增幅连续两个月回落,可以预感到通胀压力有望逐渐减轻。
粮价同比增幅继续回落,并带动食品价格连续回落。
由于今年我国及世界粮食均出现了丰收的形势,粮食价格同比自5月份开始稳中趋落,7月至9月分别增长31.8%、31.8%和31.7%,月平均增长31.8%,比二季度平均增幅32.9%回落了1.1个百分点。10月份回落到不足30%,增长量为28.7%,比8月份回落3.1个百分点。一个新变化是在粮食价格稳中趋落的影响下,8月至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增幅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回落,三个月食品价格同比分别增长13.9%、13.0%和10.0%,分别比上月回落0.7个、0.6个和3个百分点。这也说明食品价格对通胀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因此,通胀率是否继续上升将决定于食品以外的其他物价的上升动力。
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两个月反弹。
与投资继续处于高增长及6月和7月份连续反弹相对应,生产资料价格自8月份开始出现了持续反弹。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5-7月份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三个月回落,最低降至13.3%,但到8月份和9月份又再次上升,分别增长13.7%和14.3%,分别比上月加快0.4个和0.6个百分点。但三季度月平均生产资料价格增长13.8%,比二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与生产资料再次回升相对应的是工业品出厂价和原料购进价格继续上升。7-9月平均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增长7%,比第二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
房价上涨过快,反映了房地产存在明显的泡沫化倾向。
二季度以来,全国平均房价同比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这是前几年房地产投资和消费过快增长的结果。房地产过热及房价上涨过快不仅将加大金融风险,而且还会造成相关的原材料需求过旺,价格暴涨,使通胀压力显著增大。对房价的持续过快增长要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要严防房地产的泡沫化转化为泡沫经济。
物价增长“拐点”初现
自6月份CPI同比增幅上升到5%以后,CPI已连续四个月处于5%以上,许多市场人士和专家把5%定为是否存在明显通胀的警戒线。在我们看来,主要由食品价格的合理回升所引起的CPI上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胀,但这样的物价上涨率与油价的大幅上升及生产资料价格的再次回升相结合,确实对通胀的预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不过,通过对最近物价上涨出现的一些微妙变化的分析显示,物价增长的“拐点”已经初现,明年通胀率有望回落。
作出物价增长初现“拐点”的判断主要根据是:
三类物价指数由“两升一降”开始转为“两落一弹”,拐点意味相当明显。所谓“两落”就是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9月份后双双出现了回落走势,9月份和10月份CPI同比分别增长5.2%和4.3%,分别比上月回落0.1个和0.9个百分点,9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则同比增长了3.4%,比8月份回落了1个百分点。所谓“一弹”就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经过连续三个月回落后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反弹,但增幅仍然明显低于2~4月份的平均值15.4%。
CPI的月环比持续两个月上升,主要原因既不是粮价的上涨也不是由于非食品类价格的上涨,而是由于蔬菜、鲜果等食品类价格的季度性上涨,因此不具有持续性。如9月份蔬菜和鲜果类食品月环比价格分别上涨9.6%和12.2%,而1-9月累计两者仅分别上涨1.0%及下降2.0%。这两类食品价格环比及同比的明显上升不仅主要是受季度性因素的作用,而且具有独立性。因此,最近两个月的CPI环比上升不值得过分担心。
自8月份开始出现的食品价格增幅的持续回落,意味着食品上涨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将减弱。
尽管非食品价格上涨对物价上涨的贡献率上升,但绝对值不高。一季度除去食品类价格上涨的CPI增长0.4%,二季度则仍为0.4%,三季度则为0.8%,有一定的幅度上升,但增长的绝对值仍不到1%。因此,只要食品类价格上涨放慢,通胀压力便会趋于减轻。
除此而外,房地产过热能否有效降温及油价走势是决定通胀率变化的两个主导因素。虽然我们相信,目前的实际通胀率水平并不像CPI反映的那么高,但通胀率变化仍然存在两大不确定性因素,它们的变化趋势将显著地影响人们的通胀预期,即房地产过热能否有效降温及国际油价的走势。我们一直认为此轮经济的结构性过热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过热在一些地区存在相当明显的泡沫化趋势,正是房地产的透支性增长造成了钢铁、水泥等原料供给紧张和价格大幅攀升,也正因为如此,此轮物价上涨表现出相当强的结构性差异,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而其他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极为有限,许多工业品价格依然下跌,只是跌幅有所减小。如果房地产增长到明年中期仍然不能显著降温,那么,与之相关的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供给将会继续趋紧,从而再次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这一次也许与前一次不同,通胀的预期将会显著增强。所以,当前宏观调控主要是防止房地产过热的再次发展。油价走势对价格上涨的预期作用也非常大,从世界历史上看,从供应上对经济增长和通胀构成“强冲击”的主要有两类产品,一是粮食,二是石油。目前来讲,粮食的长期供给能力在我国及世界上都不会构成大的问题,因而不会构成我国及世界新一轮通胀的根源,但石油冲击却难以判断,其供给存在相当大的不稳定性,对此,需引起高度关注。
明年通胀率有望回落
由以上的分析判断,我们预计,明年通胀率将会比今年有所回落,CPI增长3%左右。
投资和出口增长率均将明显回落,使GDP增长继续调整,将使价格上涨在需求方面的动力有所减弱。预计明年投资增长将回落到18%左右,其中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将显著降温,出口增长将由目前的30%左右的高增长回落到15%左右。预计2005年GDP增长率为8%至8.5%,经济增长率的继续回落特别是投资的回落将减轻中间需求的压力,从而使明年物价上涨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物价上涨将面临供给方面的下调压力。这种下调压力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随着GDP增长的适度放慢和今年国家加大了对瓶颈部门的投资,明年煤电油运紧张的形势将会得到改善,特别是电力供应的改善将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产能将在明后年集中释放,这些大宗产品的市场可能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格局。这两方面都会使物价上涨的动力减弱。
从物价上涨因素的构成分析,物价上涨的空间将缩小。其中粮食对CPI的推动力将明显减弱,非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率将继续上升,预计明年CPI涨幅在3%左右。非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有半年至一年的时滞,另一个是服务类产品的新涨价。预计只要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不会高于10%,对CPI的贡献将不足1%粮食价格上涨与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关系大概是:粮价上涨1%,食品价格上涨0.3%~0.4%,而根据1年多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CPI的传导效应,去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导致今年除食品价格外的CPI上涨不足1%,那么,今年接近14%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明年CPI的传导效应大致在1.5%左右,另外,服务类项目的上涨对CPI的贡献在0.5个百分点左右。三项合计,明年的CPI增长在3%左右。
特约编辑: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