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场三路的青岛电气馆(友协电影院),是1919年由日本人三浦爱三开设的电影院,距今已有八十二年。它早于1930年开办的中国电影院和1921年开办的红星电影院。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大窑沟以东,市场一、二、三路、聊城路、临清路,直到辽宁路一带,均多为日本人的住所,所以青岛电气馆,当年主要上映一些日本映画(日语片),内容多为一些描写日本幕府时期的故事,以及与武士道有关的影片。间或也放映一些日本民间市俗或爱情故事片,以招徕顾客。很少上演中国影片。当年到这家影院看电影的中国人很少,前往者也是一些日本通或伪政权的人物。那时这一带的中国住户很少,而附近不远的市场三路大菜市场,也主要是日本人买菜的地方。抗战期间,中国人更不敢走进那一带,因为这家电气馆,不断有一些日本浪人进出,更不用说是去看日本电影。    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家电气馆属敌产,被国民政府接收,改名“重光电影院”,改映《灵与肉》、《夜深沉》等国产片及《双城记》、《战地鸳鸯》等外国片子。1946年改称“神州电影院”,1948改称“电气教育馆”。这几次更名都是因影院所有权变更。
   抗战胜利后,市场三路成为摊贩集市。四方人流汇集此地,人气大旺。这家影院的生意也随之兴旺起来,几乎场场满座。由于此处临近大港,常有一些美国兵来看电影,所以秩序很乱。因此正派的市民,多去中山路几家影院观赏电影,而不愿到这里来。
   解放后到1950年,影院又改称“友协电影院”,表示中苏友好之意,开始上演像《铁道游击队》、《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国产革命故事片。也逐渐引进一些反映前苏联卫国战争的影片如《保卫察里津》,故事片《彼得大帝》、《奥塞罗》等,后又引进日本进口片子《箱根风云录》,及印度进步片子《章西女皇》、《奴隶》等。
   影院的上映制度也有了一些改革,有了星期廉价早场和学生包场。当时票价是一毛钱,很得群众欢迎,因此业务开展得很好,与临近的“青岛电影院”并驾齐驱了一阵子。
   十年动乱期间,该院又改名为“东风电影院”,主要放映样板戏和革命影片。
   “拨乱反正”后,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对电影院的业务冲击很大。市场三路集市被取消,观众人流骤减,友协电影院宣告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