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这里工作的人来说也许是矛盾的,戴着破烂不堪的防毒面具,赚取微薄的工资,而这又是目前他们生存的惟一方式
每个民工的手都是永远擦不干净的,每天脏兮兮的从小冶炼作坊出来,没有很好的防护措施,工伤不断,他们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干这些又脏又累对身体有严重危害的工作来维持生活。
有色金属废弃物在房前屋后进行燃烧冶炼。
在简陋的条件下,从大量的有色金属垃圾或铝灰渣中提炼出金属铝,生产出标准铝锭。
本地的村民施某在小冶炼干了十几年,他全身出现不知名的疙瘩。
公路两边滚滚浓烟遮天蔽日,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
浙江省永康市的冶炼厂通过从大量有色金属垃圾或铝灰渣中提炼出金属铝,生产出标准铝锭。这种相当于把全国70%以上的铝灰等有害废弃物集中到永康,“富了几家,害了大家,赚了几个钱,亏待几代人”的生产方式在永康市持续了二十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永康市的母亲河华溪河水质逐年变坏。
“说实话,谁想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干活啊!但为了吃饱饭,没办法!”来自安徽、湖南、江西的民工每天早上5点开始燃烧有色金属废弃物,放入炼炉进行冶炼到晚上7点,赚取每天30元的微薄工资,浑浊的目光中充满了无奈。
路过小冶炼工厂时当地居民必须以手掩面,铝灰中散发出大量的有毒刺鼻的气体是对健康最大的威胁;从1985年到1988年四年期间,1000多人口的前黄村竟没有一名青年体检合格入伍。更为可怕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村小学三年级58名学生经医院体检只有3名学生身体合格。肺病、工伤和一些莫名的病痛困扰着这里的百姓。小冶炼的污染使村民们无可奈何,每天都遭受到毒气、毒灰的侵害。
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永康市分别在1997年、2000年和2003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治,但往往是死灰复燃。
2004年,一场“及时雨”终于降临在这座濒临破坏的小城,永康市政府吸取以前整治小冶炼过程的经验教训,重新制定了方案。从8月31日到11月15日内,清除小冶炼工棚,摧毁生产设施。为了巩固整治成果,及时对摧毁后的建筑材料、铝灰、固体废弃物进行清运,计划把小冶炼工地改造成新的工业区。新的整治重在力度。有些乡镇党委政府与驻村干部签订责任书,若小冶炼死灰复燃便坚决取缔,知情不报,追究驻村干部责任。
这里呈现的是小冶炼整治前的一组画面,希望这组画面成为小冶炼消失后永久的“遗照”。图文/卢广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