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留美博士来到广州市公证处,希望公证处为他近6000字的婚前协议进行公证,在夫妻生活方面,规定每个星期性生活不得少于两次,质量标准为令对方轻松愉悦。此外,还有众多女性打电话,要求做处女公证云云。(《信息时报》11月17日)
此消息一出,快评手立马反映,对此种做法否定居多。一般都把这
事往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危机上靠。“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性爱公证和处女公证背后信任危机的升级: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感已从社会外部蔓延到了社会的内核——家庭里的夫妻生活之中。”(见《南国早报》11月18日)
笔者以为这话有点危言耸听。性爱公证无关信任,更无关信任危机。诚然,当代中国存在大量信任危机的事。也正因为大量存在的信任危机,所以,即使有公证和公证制度的存在,也一样可以出现假公证或真公证但不兑现的事出现。“西安宝马彩票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性爱公证,无关信任危机,它折射出来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折射出来的是中西婚姻的差异。西方本质上是一个法律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社会讲究“先说后不乱”,讲究以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当事双方的责权利。公证即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契约关系的深刻理解,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
什么是公证?公证只是一道法律程序,以契约的形式证明或规范彼此的责权利。什么是契约?契约就是双方经过谈判,共同同意的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约定,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早、最重要的产物,其思想渊源是来自卢梭,来自他的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在现代社会,社会契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
我国的传统观念的习惯势力仍然很大。虽然我国社会长期以来也流行请中人“担保”的立字据式的契约,但那种契约的意义很单纯,大多只涉及到买卖关系。谁能接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契约关系呢?谁又能接受夫妻之间性爱次数的契约关系呢?
几年前,一部名为《刮痧》的影片曾引发了一场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争论。影片故事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对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
这故事很能说明道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西方社会正因为是一个契约社会,所以时时处处讲究精确计算,儿女成人后,父母没有再抚养他们的义务,回家吃饭一分一毛也要计算清楚。对于精于计算的人来说,当然也包括夫妻之间的性生活的次数。这对双方不仅是尽义务,更是一种约束。那种所谓无性婚姻难道还少了吗?
中国文化讲仁爱,重义气。朋友好了衣服裤子都可以脱了送他穿,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谁去秤了斤两?男女感情好了,可以为对方付出一切,如天上的织女爱地上的牛郎,如果要计算财富,天上人间无法相比,就讲的是个情,又何来的精确算计?谢庭锋唱“因为爱,所以爱”就有点为了爱不顾一切的味道,即使是现代的香港年轻人,也没有那么计算清楚。
留美博士在美国生活多年,他自觉用西方的契约理念来明确夫妻双方的责权利,这无论如何都是观念的进步。美国博士之所以遭诟病,是因为他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但国人都以为他本质上还应该是中国人,应该传承中华文化。如果他是长着白皮肤的老外,这事也许就没人去管了。(徐晓)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