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早在1993年,巴金90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就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坚决不同意。今年11月24日是巴金老人的101岁华诞。巴金的侄子李致对记者称,巴老坚持不以他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在当前中国文学界,各类文学奖越发泛滥的现实背景下,我以为,巴金先生坚持
不设“巴金文学奖”,具有极其重要的良性效应。
林林总总的中国各类文学奖不胜枚举,比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姚雪垠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我不否定,设立种种大家文学奖,有助于鼓励作家们的创作,提高创作效果。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随着文学界评奖的泛滥,文学奖对文学创作的实质性帮助功效已经式微。文学奖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一种微观权力在对作家进行坐次排列,分配奖金,从而产生一定的对文学发展不利的功利性。
特别是在一些文学奖的评选中,人情关系、领导意志已经在影响着评奖结果,就连文学圈子中的人也对文学奖提出疑问和发出不屑的声音。奖项的泛滥和评奖中可能出现的不公正现象,使越来越多的文学奖的价值衰退。回头想想这些年种种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虽然不否认选出了部分精品,但绝大多数作品已经很难被人们记起了。
这几年,中国各种文学奖项纷纷开动,奖金越提越高,有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作家孙梨对于越发泛滥的文学评奖,曾这样批评说:“在中国,忽然兴起了奖金热。到现在,几乎无时无地不在办文学奖……几乎成了一种股市,趋之若狂,越来越不可收拾,而其实质,已不可问矣。”(《我观文学奖》)而与此不同的是,法国著名的龚古尔文学奖在试图逃脱商业逻辑,它的奖金只有60法郎,基本上是象征性的。
可以说,文学奖的泛滥,从某种程度上在推动着文坛风气的“商贾化、政客化、青皮化”。而巴金先生坚持不设“巴金文学奖”,就是对这股不良风气的一种荡涤。
巴金先生的文品、人品和成就是无需质疑的。在中国,他是一名令文学界为之动容的作家。他是新文学的开拓者,是当代文学的大师,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特别是晚年的巴金表现的对个人的真诚的自我批判精神,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有目共睹,在文学界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去年,巴金先生还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可见,巴金先生是有资格以其名字设立“巴金文学奖”的。但是,巴金先生说,“在一些名利等问题上,不要用我的名字”。从中既可看出巴金先生淡漠名利,也能折射出巴金先生对文学奖的深刻认知。其实,文学创作不是一种竞赛活动。泛滥的文学评奖,只会加剧文学的功利性;种种评奖还会把文学引向某种特定的方向,从而消解了文学的本质功能。所以,我想为巴金先生坚持不设“巴金文学奖”叫一声好。(单士兵)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