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全景
苏州观前街
日前,中国政坛又上演了一段传奇:中共苏州市委的最近3任书记均升任了省长。刚刚离任的王珉升任吉林省代省长,王珉之前的两任苏州市委书记--梁保华与陈德铭,也先后升任江苏省省长、陕西省代省长。此前,苏州原市长章新胜已升任教育部副部长;苏州下属的县级市昆山、张家港的市委书记李全林、张卫国、蒋宏坤分别升任江苏省副省长,南京市市长。苏州市现任市长杨卫泽也已经被任命为同为地级市的无锡市市委书记。
一个地级市的党政主官在短短几年内尽皆升职,为省内省外输送出大批高级干部,这在国内政坛实属罕见。在这一罕见现象的背后,是苏州市近年来取得的惊人业绩。同时,一句成语也被党政干部们异口同声地不断重复--居安思危。
在杨卫泽市长即将离任履新之际,新华网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看得出来,做了将近四年的苏州市长,他对苏州的感情已经很深。他没有过多地向记者介绍其骄人政绩,而是不断强调:苏州的确到了必须随时居安思危的时候。居安思危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到实处,变成行动。与杨卫泽交谈之后,记者又采访了苏州所属的张家港、常熟、昆山3个县级市。3市的市委书记曹福龙、杨升华、曹新平念念不忘的,还是居安思危!一颗被割下的头颅,怒目圆睁、须发戟张的伍子胥的头部塑像,即将被安放到苏州古城胥门--这是苏州市政府刚刚做出的决定,目的是提醒全市人民居安思危,就像2500年前伍子胥苦苦告诫吴王夫差居安思危一样。
每一次发展都源于居安思危
杨卫泽说,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每一次大发展,都源于思想上的居安思危。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苏州的农业在国内显著领先,正是居安思危,他们才千辛万苦发展乡镇企业,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当乡镇企业如日中天时,他们再一次居安思危,拼命发展外向型经济,如今年度引进外资已居全国城市首位,利用外资已占全国1/6,全球1/60,成为国际重要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基地;进入新世纪后,还是由于居安思危,他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数年之间,民营经济总量已进入国内城市前5位。杨卫泽说,如今的苏州,GDP已居全国城市第5位,财政收入居第6位。人均GDP57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要求,按全国、全省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排头兵来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要求,苏州面临的挑战还很大,有的问题还非常严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思想上,许多干部被过去取得的成绩所迷惑,忽视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所辖各县级市经济普遍较强,全市经济总量较大,一些干部因此不能看到市区较弱的事实;外向型经济较强,其他方面并不这么强,而某些干部却以为"一俊遮百丑",不重视其他问题的解决。其二,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比例过大,第三产业比例却只占GDP的34.1%,远低于世界64%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滞后,城市化程度偏低;在第二产业方面,大量依靠外资企业,本地原创性技术偏少,研发能力较弱;目前的发展动力主要是投资拉动、出口拉动,而消费拉动的力量较弱。其三,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由于制造业为主,职工收入主要来自打工,故收入水平与国内其他一些GDP相近城市相比还偏低。其四,从可持续发展方面看,以往的发展消耗资源如土地资源过多,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资源利用率较低,能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0-40%,比发达国家的60%差得远;目前苏州人均拥有耕地不足0.5亩,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警戒线。杨卫泽认为,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对于苏州十分及时。
反思以往发展中的种种失误
在与记者的讨论中,苏州的干部们对以往的种种失误进行了反思。
他们首先反思了与上海的关系,发现了自己的不少失误之处。明清时期,苏州曾是全球10大都市之一。太平天国以后,苏州的地位被上海取代。100多年来,苏州的发展与上海紧紧相连。解放前,作为上海的"后花园",苏州的服务业曾经有过一度畸形繁荣。解放后,畸形繁荣消失,苏州一步步下降为一座中小城市。改革开放初期,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在苏州乡镇工业的崛起中帮了大忙。近十几年,苏州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上海的浦东开发直接相关。苏州人发现,正确处理与上海的关系时,他们总是获益匪浅,反之,则陷于被动。比如,前些年苏州流行一个观点:因为旁边有个上海,当地人购物、消费喜欢去上海,苏州发展服务业没有前途。这一观点直接导致了苏州服务业的长期滞后。尽管苏州目前常驻境外人士已有数万人,但由于本地各种饮食、购物、娱乐服务跟不上,只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跑去上海消费,许多在苏州工作的外商因为在苏州生活不便只得住在上海,既影响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境外人士生活的困难。本地物流业发展的滞后,过分依赖上海,不仅减少了本地收入,还大大增加了外资企业的商务成本。
又如,科技和人才是上海的显著优势,可是苏州在近年的发展中却从中得益不多。文化、教育、旅游发展的滞后,也让苏州人深深反思。他们发现,苏州在这些方面虽然都是"全国先进",但与迅猛发展的形势相比,他们的观念还是大大落后了。如在职业教育方面,苏州似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仔细一算,全市现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共有12.5万名,每年毕业一个年级4万余人,而全市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却有30万个,因此往往是职校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一抢而光,可是许多人还沾沾自喜,没有看到形势的严峻!
在旅游方面,苏州虽然景点很多,但由于宣传不够,交通不便,购物、饮食、宾馆、娱乐跟不上,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如果没有居安思危的心态,这些问题很难发现。张家港市市委书记曹福龙对记者说,在今年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张家港名列第4,乍一看很不错了,可是,该市在"发展潜力"一项指标评比中,居然只列第155名!原因是该市在人均耕地、公路密度、高速公路等方面大为落后!"真是一巴掌打醒梦中人啊!"曹福龙感慨地说。
从短处中找到动力
"现在外界对苏州的肯定的赞扬很多,批评也不少。我们对批评更欢迎,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努力的方向。"杨卫泽诚恳地说。昆山市市委书记曹新平也有同感。他举例说,正是由于外界批评昆山土地使用过多,才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挖掘土地利用的潜力。
今年以来,仅靠收回已经转让出去但两年没有动工建设的土地,昆山市就"搜"出土地6000多亩。他们还想出了许多集约使用土地的好方法。如果不是居安思危,谁会想到土地利用率已是中西部地区的5-10倍的昆山还有这么大的潜力呢?
有人批评昆山过分注重GDP,他们也从正面加以理解,静下心来发现和解决一些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比如,昆山近4年外来人口猛增48万,带来了不少诸如民工子女教育、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之类的社会问题。他们今年为此专门提出了一个"新昆山人建设"计划,以"共处一地,共树新风,共保安宁,共创繁荣"为目标,突出教育、管理和服务,大力提高外来人员素质,避免出现"边缘化群体",得了外来人员的热烈响应。
常熟市委书记杨升华对记者说:"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了许多问题。过去单个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设法整体考虑。"常熟市今年年初提出了一套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计划。以"农村变城市、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为目标,用12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区,每区容纳人口5000以上,全市建120-150个区。这个目标实现以后,不仅可以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几乎一样的居住、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保安等条件,过上现代化生活,而且便于社区管理,帮助农民民增加房产,同时还可以增加10万亩耕地,使全市耕地面积比目前增加50%。
"过去农民一生都在建房子,从草房、瓦房、楼房到别墅,折腾得很厉害,占地又多,可还是农村的水平。"杨升华说。杨卫泽说,外界对太湖环境保护的意见,对他们也起到了很好的清醒作用。10年前,苏州曾将开发太湖提上日程,但今天,他们却改变了主意。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开发太湖资源是未来苏州的希望所在,但目前大规模开发太湖还为时过早,因为他们既没有这方面的资金,更没有这方面的眼光。
眼下应该做的事,就是保护好太湖,禁止在太湖周边开山采石、建工厂,取消对湖滨乡镇的GDP考核,恢复一些被破坏的植被,等等。外界对阳澄湖保护的意见,促使苏州市下决心把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面积从12万亩减少到4万亩,既保证了大闸蟹的质量,又保护了水环境。"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看到不足才会有进步。"杨卫泽说,"苏州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相辉映,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相溶合,经济和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间新天堂。
为此,我们要永远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并把这种心态不断落实到工作中。"20多年来,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舞台上,苏州风光无限。一任一任的市委书记、市长们就像接力赛一样,每一任都在前任的基础上大有建树,都保持了苏州这一列快车高速、平稳的前进,都为后任留下了一个"好摊子"。如今,创造人间"新天堂"的历史接力棒又传到了新的苏州领导者手中,他们将会为国人带来怎样的一个新苏州呢?人们期待着。(来源:焦点网谈
新华网江苏频道 记者焦然 李灿 )
苏州无锡官员互换 苏州无锡有望走向竞争合作
“我一定要接好王荣同志交给我的‘接力棒’。”这是11月14日,无锡市新任市委书记杨卫泽的一句“开场白”。之前的10月28日,原无锡市委书记王荣已被调任苏州市委书记。11月22日,原江苏省信息产业厅厅长阎立正式到苏州履新,成为代理市长,以接替调离苏州的杨卫泽。短短
20天内,江苏政坛中苏州、无锡这苏南两个大市的党政“一把手”的动迁,至此尘埃落定。
专家称,江苏政坛这次看似平凡的人事变动,其背后包含着提升苏州、无锡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深意。因为在日前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的榜单上,作为“苏南经济快车火车头”的苏州成绩不尽如人意——落后于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南京等城市,跌至20位。此外,无锡、常州在此次排名中也都位置靠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苏南板块”面临着城市竞争力二次飞跃的难题,江苏重新定位苏南城市发展路径已显得迫在眉睫。
而无论是阎立,还是王荣、杨卫泽,三位官员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年轻、懂经济、学者型。
A篇 43.6岁,也是一种城市竞争力
起用学者型干部 旨在提升城市竞争力
查看王荣、杨卫泽、阎立三人的个人简历档案,你会惊讶于一组数字:这三个人的平均年龄仅为43.6岁,其中1958年出生的王荣是江苏省最年轻的省委常委,其前程更是不可限量。这三位党政“一把手”的学历也都很高。王荣是典型的学者型领导,出身高校,博士生导师。三人中42岁、年龄最小的杨卫泽是工程硕士学位。而阎立是中国科技大学毕业,为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任用三位年轻的学者型地市级党政“一把手”,这体现了省委大胆培养起用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决心。
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省委的这次决定不仅仅只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其深远的意义更是为了使用政治坚定、熟悉经济的高知识层次和专家型的人才,进一步提升苏州、无锡两市的城市竞争力,使这个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更加发达,重新领先。
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个推断,近期《南方周末》刊出长文《政坛瞩目“苏州现象”》,对苏州官员升迁现象作了形象的比喻:苏州官员走向全国,以及在省内出任要职,除了表明中央对他们本人工作的肯定外,也表明了中央对苏南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肯定。
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掌管IT大市
“阎立的爱好十分广泛,体育、文艺都懂,对本职工作,他非常专业、认真。”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厅的一位工作人员对前来采访的江南时报记者如此评价他们厅的原“一把手”。11月22日下午,苏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阎立被正式任命为苏州市副市长、代理市长。会上,江苏省委副书记冯敏刚代表省委如此评价和寄望阎立:阎立同志政治素质好,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和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工作思路清晰,综合分析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这次苏州市主要领导调整,是江苏省委统筹考虑、慎重研究决定的,有利于推进苏州的工作。
从原来的信息产业这样一个很专业的岗位,跨到市长这样一个要过问全市各个行业、部门的政府“代掌门人”;从并不为百姓所熟知,到担当苏南第一大市的政府领导,阎立可谓转换了一个大角色。
“当官的容易了,老百姓就难了;当官的难了,老百姓就容易了。要让苏州的老百姓感觉到自己的生活都容易了、变好了,只有我们自己更难、更累,取得的成绩被老百姓认可之后,一切困难和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刚刚接受任命的阎立在接受采访时,满怀激情地说。
阎立表示,“苏州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苏州今后发展,首先就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我觉得老百姓直接能看到的实惠,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通过这个工作岗位获得报酬。因此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昔日以丝绸纺织、刺绣、雕刻闻名的苏州,今天凭借IT产业的实绩,已跻身世界新兴科技城市行列。苏州IT企业已达2600多家,IT产品的产值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0%,并已在今年9月28日被国家信息产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九大基地之一。阎立称,由于他长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省委调他到苏州任职,对他来说是一个考验。
专家指出,江苏省委让一位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来掌管苏州这个IT大市,旨在进一步提升苏州在IT产业上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
但这位新任市长履新伊始,谈的更多的不是IT而是民生这个话题,被社会观察人士评论为:抓住了富民这个根本,体现了阎立的执政理念和水平。只有社会经济均衡科学发展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才能实质性提高。
在这次百强城市排名中,苏州之所以落后,有关专家指出,是由于苏州在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各个分项指标中的分值都不高,和上海、北京等相差数倍不等。其中在人口单项中,苏州和上海的分值相差近8倍。
苏锡父母官对调 各自带来什么?
“古城居中,一体两翼”,是当今苏州鲜明的城市格局。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曾学过土木工程专业的原苏州市长杨卫泽的精心规划。他对古城保护十分重视,于是,“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方针应运而生。
“我们要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标本兼治……”除了城建之外,杨卫泽任苏州市市长时,还特别关注其他五大民生热点问题。他表示,政府有责任稳定房价,有义务让更多人得到公平的教育和医疗,还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鼓励创业。此外,城市拆迁要依法,也要有人情味;而在社会治安方面,则要让犯罪分子闻风而逃。
这种发展中依旧要大力造福百姓的执政理念,跟随杨卫泽一起延伸到了无锡。11月18日在无锡市委常委会上,已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除了提出全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等要点外,特别指出,要始终坚持关注民生,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推进实施富民工程,使人民群众更多、更早地得到实惠,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专家指出,无锡城市的发展定位应为:国际制造业基地、旅游胜地、江苏与上海的区域交通枢纽。调任杨卫泽这位原交通厅长、城建专家赴无锡任职,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无锡成为旅游胜地、区域交通枢纽的进度。
在城市竞争能力方面,苏州民族资本工业在长三角中绝对处于下游水平。没有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民族资本企业扎根于苏州,而且其资本产业技术在长三角也看不出有什么成果。反观无锡,历来是民族资本工业聚集地,无论是纺织、电子、商业,还是其他基础工业,无锡都绝对领先。国内大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国企,在无锡也有很多。
专家指出,苏州的外向型经济虽然仍在高歌猛进,但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已十分明显。过分依赖跨国资本,使它极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更关键的是,尽管GDP和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却增长得不快。今年上半年苏州的GDP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但人均收入在长三角16个大中城市中,却只能排在第七位。而王荣在无锡任职期间,无锡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鼓励创业、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调整完善工资政策等。所以,王荣这位典型的学者型领导前往苏州任职,应该可以改善苏州的国资实力、私营个体经济以及进一步富民。
果然,上任苏州市委书记后不久,王荣即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全市工业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工作进行座谈调研。王荣说,苏州的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不管宏观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他强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破解目前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都要靠率先发展、加快发展。
B篇 苏锡,从“暗战”走向竞合?
苏州、无锡,这两个苏南大市互换高官,能否在经济急速前行的今天,摈弃它们以往之间的明争暗斗,带动这两个城市的共同发展?这个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政界都是热门且敏感的话题,在两地高官互换之后,经常挂在了百姓的嘴边。
苏锡双城“暗战” 涉及各个领域已久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州、无锡因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引发了面对面的激烈竞争。两座城市争当“苏南老大”,相互之间的较量遍及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
“从改革开放后的苏锡经济发展来看,无锡最初一直领先苏州。直到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落地,优劣开始发生互转。外资在苏州土地上的迅速膨胀生根,令其经济指标在1997年前后开始超越无锡。”江苏省社科系统的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
时间进入21世纪,无锡有着家底殷实的国资基础,乡镇企业二次改制后的民资扩张势头也不弱,唯一落后于苏州的似乎只有外资。近年来的双城暗战遂从外资的争夺方面打响,两市的招商团队经常不期而遇。对于优质投资项目的争夺,双方常常是半斤八两、互有胜负。“我们无锡的招商团下午到韩国的一家公司招商,而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团上午刚刚来过。”无锡的一位招商官员说。
不光是招商方面的争夺,双城暗战在其他各个领域的竞争更甚。在互联网的各种论坛上,苏州人和无锡人也常常互相揭短,鏖战不休——无锡人评论苏州对外向型经济依赖太强,苏州人则嘲笑无锡“小天鹅”等引以为豪的本土大企业已风光尽失。
即使在城市发展定位上,两城也显得趋同。苏州要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基地,而无锡则要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两地老百姓 对新任书记市长充满期待
但是当江苏省委实施一项重大人事任用举措——原苏州市长杨卫泽出任无锡市委书记,原无锡市委书记王荣出任苏州市委书记后,这两个城市正在慢慢地紧紧联系在一起。11月13日下午和11月14日下午,仅仅相差一天,王荣和杨卫泽分别正式走马上任。
两地市民对于新书记的上任充满期待,这在互联网的论坛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苏州的“市民论坛”上,有苏州市民这样表述,“大家都知道,无锡的大经济数字不如苏州,但无锡的百姓却比苏州的百姓过得殷实。王荣书记曾经研究农业,从事农业,对农民问题肯定不陌生,希望可以改善苏州老百姓的收入。”
在无锡的“太湖论坛”上,有无锡网友对新书记杨卫泽作出这样的评价,“从世界遗产大会到在苏州外围大搞快速交通,从‘大苏州’的战略部署到全市生产力布局的调整,苏州一直在思考城市的大战略。杨卫泽曾经担任过交通厅长,希望他能够把无锡的道路交通和城市建设搞得更好。”
著名门户网站之一的“网易”曾就“你如何看待苏州和无锡之间的竞争”进行了一番投票调查,共有516人参加了投票。选择“很好,两个城市可以共同促进发展”的有212票,占总票数的41.1%;选择“容易在招商引资上造成恶性竞争”的有173票,占总票数的33.5%;选择“互换高官的做法可以学习经验,取长补短”的有131票,占总票数的25.4%。
“一把手”互换 苏锡有望走向竞合
上任后不久,王荣即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全市工业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工作进行座谈调研。
11月14日,杨卫泽一到无锡上任便表示,“我一定要接好王荣同志交给我的‘接力棒’,做好无锡的各项工作。”到无锡任上履新不久后,杨卫泽与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一起,赴江阴市和宜兴市以及各地基层作调研。
“王荣、杨卫泽这苏锡两市的‘一把手’任上履新不久,即齐抓经济建设,体现了他们在城市管理上有共同的风格。因此,苏锡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会在经济建设上有大的比拼。”江苏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如是说。
苏锡双城的暗战正酣,但竞争推动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苏锡之间的相互借力在现实中已有先例。
最为典型的就是争夺苏南机场“花落谁家”一事。苏锡间的机场争夺一直闹到国家发改委。苏州曾因苏南机场落户无锡硕放而耿耿于怀。但年初,转折发生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网站上,将“无锡硕放机场”公开列为园区的交通优势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是苏锡两市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苏州市统计局的一份统计分析报告最终建议,“苏州和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均较好。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两市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竞争,加强交流合作。谁能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创建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内外资企业和研发机构,谁就将赢得跨越性大发展,成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头羊。”
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之上,“希望苏州、无锡‘一把手’的互换可以推动两地的合作,并为长三角问题的解决开一个好的先例。”苏州市政府政研室的万智慧说。
专家:打破行政体制束缚是发展关键
“不打破行政体制束缚,即使‘一把手’互换,苏州、无锡之间终究还将是竞争第一,合作第二。”江苏省社科院专家沈立人研究员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省委通过干部交流的方式,使得两地高官互换,肯定是旨在加强两地合作,加快苏南经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各种考评机制、排名榜等等依旧“至上”,即使两地高官对原来的城市怀有深厚的感情,牵涉到具体利益之争时,仍会出现竞争为主的情况。上海、江苏、浙江便是如此,虽然长三角的概念将三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由于体制束缚的原因,牵涉到具体利益时,三地终究还是各不买账,独立作战,竞争大于合作。
沈立人表示,“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四国交界的多瑙河附近合建了一个飞机场,距各国的距离均在半小时左右。苏南飞机场之争历历在目,然而目前,常州又准备在市内建自己的飞机场,简直是荒谬透顶!资源有时更需要合理运用,而我们不少城市却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飞机场资源浪费,正是由于省里合理的规划在地方难以实行。苏北的港口问题也如此——在离泰州港口4公里远之处,扬州正准备新建一个港口,我们在这种重复投资上的浪费已经有几十年了,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财产,如果不打破行政体制束缚,今后还将继续浪费下去!”
C篇 两城如何提升排行榜之位
很少有落伍感的江苏,最近遭受了一次“排行榜”之羞。
10月30日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的榜单上,苏州成绩不尽如人意,不仅落后于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南京等城市,更是以20位的排名落后于苏南兄弟的无锡,苏州各界对此感到空前的压力。其实,不仅是苏州,包括无锡、常州也都在这次排名中位置靠后。这次排名给江苏各界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震动。
疑问:经济增长与城市竞争力成反比?
这份名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的榜单上,人口、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考核指标和经济指标并行在这份排名中出现。在“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分列前十位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南京、大连、杭州、沈阳、哈尔滨,而一直名列前位的苏锡常却分别排名第二十位、第十五位、第二十七位。作为具体操作单位的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则认为,这份排名具有科学性,它为城市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此间一位长期在统计部门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在本届政府力倡科学发展观以来,以综合考核取代单一追求GDP的后GDP时代正在到来。就在绿色GDP若隐若现间、呼之欲出之际,重新审视苏南城市发展路径已显得迫在眉睫。
黄明(化名)是苏州科技大学的教授,从事苏南经济研究多年。他说:“现在统计排名更注重综合因素。”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做这次排名的目的,是想通过综合指标的排名反映城市聚集地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最终反映城市的功能。这位负责人认为,这次排名和以前搞的一些城市竞争力排名最大的不同是,这次应用了相当多的综合指标,从这一点来说,较考核GDP更能体现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一位学者在看了这项排名后表示了他的疑惑。他说,从今年上半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苏州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势头依然不减,GDP达1630.36亿元,增长幅度为18%,排名全国大中城市GDP总量第四名,把北京、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抛在了身后。“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这让这位学者有些疑惑。
解析:城市排名凸显苏南模式定位软肋
这两年,苏南各城市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追溯起来,今年第一次争议高潮出现在4月。其时,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博士刘奇洪在《中国改革》杂志上撰文,历数苏州在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而随后,一位名为龚坚的网友则将苏州和成都两座东西部城市的统计年报比较后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他认为,在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上,处于东部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这两篇文章出来后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引发了关于苏州乃至苏南经济的一场争论。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网民对此发表的评论有数千条之多。
黄明认为,刘、龚的文章的确有言辞过激之处,不过也反映了苏南城市发展的一些“通病”。最典型的是对外来型工业依赖严重,而本土企业相对于此则增幅较慢。黄明说,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过分依赖外向型经济,在缺乏本土企业支持的情况下,一旦这些企业因企业发展需要而改变战略,撤资或转资另投他门,对苏南本地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此前本报报道了在江苏已经出现台资进行利益性迁移的势头。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叶克林教授分析后认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当地政府达到了增加新生资本,提高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目的,但增加税源的目标并没有有效实现。
另一个明显的弱势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龚坚在比较苏州和成都两座城市后认为,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上,处于东部最发达地区的苏州还不如地处内陆的成都。反映老百姓消费水准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苏州是526.1亿元,成都是771.5亿元;在体现当地居民富裕程度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上,成都是1494.4亿元,苏州是1470.5亿元,成都比苏州多出23.9亿元。人均住房面积和私家车拥有量,苏州比起成都来也落后一大截。
黄明对此说法表示了认同,“这些恰恰是苏南城市的弱项所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报告还是相对公允的,也基本反映了这些城市的实际情况。苏南城市还有急需改进的问题。”他给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苏州夜生活的匮乏是个不争的事实,入夜苏州街头人少车少,很是冷清,而这也引起了一些来苏旅游的外地游客的抱怨。苏州市园林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前些年外国游客和旅行社对此经常提意见,为此他们在园林网狮园中开辟了夜游园活动,但这还是满足不了游客们的需求。“这说明我们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争议:准确定位城市是前提更是关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一些议论之声,原苏州市市长杨卫泽以一位市长的自我审视回应了外界的争议。杨卫泽说:“应该实事求是地来看待苏州的发展,通过几个经济数字来看待苏州的成绩是很片面的。苏州以前是一个小城市,基本上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苏州和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有所不同,这些城市一般都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或工业基础实力,而我们苏州是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尤其是靠最近一二十多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发展模式。苏州今后一个阶段该如何发展,我认为还是要在实践中来确定。苏州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杨卫泽说。
“要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准确定位城市是前提更是关键。”一位经济专家这样谈及城市定位和城市竞争力二者之间的关系。针对不足之处,有关部门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一位在苏州市府长期工作的干部对本报记者说,近几年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引起各种争论也在意料之中。
苏州统计局综合处相关人士说,目前苏州市统计局正在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人文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出来。
苏南第二一直是无锡人耿耿于怀的名词,不过这一观念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替代词,那就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位无锡官员告诉记者,无锡在苏南五市中有着极优的先天条件,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城市将永远充满活力,成为大家关注的苏南焦点。然而,目前无锡在一些方面还不及苏州,根源就在于二产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跟不上脚步。他分析说,无锡要是能花力气把这篇文章做足了,无锡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将不再是什么难事。
刚上任的无锡市市委书记杨卫泽也就此问题深入基层,亲历亲问,努力找出无锡目前的“症结”所在。而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日趋明朗:明年无锡在打造一个“小无锡”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将其形成一个“大无锡”,最终将无锡形成一个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区。而“大无锡”就是形成“一体两翼”,其中“两翼”所指的就是江阴、宜兴。(本报记者
黄勇 严俨 袁晓岚 李章新)
责任编辑: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