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向在校园里公开发放免费安全套亮起了红灯,这让笔者想起自己大学期间的一次经历。
几年前的一个周末,学校的某个社团在学校图书馆前,做了一次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笔者当时正在寝室与几位室友神侃,忽然走廊里呼声大作,有人喊着“免费领安全套啦”,然后是砰砰奔跑的脚步声。我们几个“
嘭”地从床上弹了起来,笔者特别真切地记得,当时一下子感觉浑身发热,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兴奋感涌上心头———莫非传说中的安全套公然“杀”进大学校园了?飞奔向图书馆前,没想到宣传摊位前已经人声鼎沸,大家竟然像过年一样,满脸兴奋地抢领安全套。笔者并没有看到太多羞涩、扭捏和公开的质疑声。
笔者事后发现,这些安全套最后的走向大概有两种,一是大家拿回寝室打开看一看它的真面目,随手丢掉了;一是大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拿安全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大学的朋友,后来这种礼物竟在我的大学里很是流行了一阵子。
有一个小插曲是,笔者寝室的一个兄弟,在自己22岁生日宴会上,两瓶啤酒下肚,拿着大伙送的一盒安全套,竟哭得一塌糊涂,反反复复念叨一句话:“我都能结婚了,我都能结婚了。”这句话让我们在场的几个人都泪流满面,大家忽然就找到了跨入成年人行列的沉甸甸的感觉。
我想说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可能不像一些领导想像的那样保守和盲从,也不会有哪个学生当真把在校园里免费发放安全套的行为,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性行为的鼓励。其实,面对安全套,大学生在满足了好奇心后,并没有在性行为上迷失自己;相反,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反思和宝贵的人生体验,获得的是人生责任感的提醒和鞭策。
在很多时候,面对新生事物,迷失方向的不是大学生,恰恰是一些教育管理者的保守和优柔寡断,把本是正常的事情蒙上了一层不应有的神秘色彩,制造了太多的“禁区”,割裂了包容、割裂了大爱、割裂了大学最可宝贵的品质。有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其实,大学,不更应是大爱之谓吗?阿成(北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