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温州商人,有一些相当令人震惊的消息,比如,在西班牙经销鞋子的温州商人的货物被烧;有“胆大包天”之称的温州籍企业家王均瑶英年早逝,等等。这些互不相干的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州商人这个群体的关注。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温州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温州被视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
要发祥地,温州商人在全国各地乃至西欧北美市场的成功开拓,使人们认识到,创业致富的强烈欲望一旦释放出来,将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人们在对温州人啧啧称赞的同时,难免要问:温州人的工商精神和创业文化是从何而来的?要解释上述问题,需要到温州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尤其是温州传统思想文化完成理论化的宋代寻找原因。
宋代的温州,“土俗颇沦于奢侈,民生多务于贸迁”
温州位于浙江最南部,全境绝大部分是山区,山多田少,历来是浙江按人口平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早在八九百年前的南宋时期,温州就已形成人多田少的局面。当时的温州知州(州一级最高行政长官)吴咏说温州农业:“总一岁之收,不敌浙西一邑之赋,举全州尽熟,不如苏、湖一顿之粥。”意思是说:温州一年的收成,还赶不上苏州、湖州一个县交纳给国家的税粮;即使全温州各地都大丰收,收的粮食还不够苏、湖两州所有人家烧一顿稀饭。
由于田地太少,不能仅仅依靠农业,还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工商业。温州还有一个特点,这里远离浙江主要的交通路线,连绵不绝的山峰又造成陆路通行困难,但温州靠海,可以发展最廉价最便捷的交通:航运业。善于航海,善于经商,善于从事手工业生产,长期以来便成为温州经济的主要特点。宋代,温州所产的漆器、纸张、瓷器等手工业品以及柑桔和海产品闻名一时,运销大江南北,还有一些人出没于波涛浪尖,前往国外经商。宋代方志说温州习俗,是“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土俗颇沦于奢侈,民生多务于贸迁”。如果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是说温州人大多经商,往来于各地,温州货细巧精致美观,温州人喜欢过奢侈的生活。
挑战“重农轻商”传统思想,追求“义”与“利”相统一
多山滨海的地理环境,在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工商业经济,塑造了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向来有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的一面,即所谓的“重农轻商”。因此,历代都有看不起商人,以经商为下贱的思想。宋代的温州学者对这种轻视工商业的思想提出挑战。南宋时思想界有三大流派,其中的永嘉学派基本上由温州学者所组成。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公开主张,只有士、农、工、商等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天下才会太平,因此,“重农轻商”是不对的。他主张,政府应该像中国春秋时期的各国那样,以国家的力量扶持工商业发展。叶适提倡发展商品经济,主张官府给工商业者经营自主权,反对通过国家控制并夺取工商业者的利益。
主张实效,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讲究变通,也是永嘉学派的基本观点。在他们看来,离开“功利”(实际利益)去讲“道义”,“道义”就是没有用的空话,“道义”和“功利”应该是统一的。读书,研究,都应该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而且,要依据情况的变化和现实条件,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努力方向和工作方法,以获得最大的功效。
宋代是温州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温州地域文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种地域文化的特点,经过永嘉学派学者的阐释,成为系统而明确的思想理论,又经过读书人的世代相传,构成了后世历史发展中的“遗传基因”。近代,温州又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商埠,进出口贸易和外向型经济都有一定的规模,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得以传入。这种变化,也有利于温州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只有半亩,大约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市23的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当时,国家出于备战的考虑在温州很少投资,温州不仅没有铁路,也没有几家像样的工厂,乡镇企业也不多。温州人为生活所迫,只好背井离乡,前往外地谋生,或者依靠家庭作坊生产各式各样的小商品,农业方面很早就出现包产到户的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人更是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逐步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今天,人们在分析温州人不轻信教条和理论,一切从现实出发的创业文化时,都提到了宋代永嘉学派的思想理论的影响。在人们看来,正是这种思想的代代相传,铸就了温州人重视工商、崇尚实干的灵魂。吴松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