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1月24日专电(俞俭、田加刚)今年48岁的下岗工人杨经明,通过政府对下岗、失业职工进行的免费培训,学习了制冷设备维修技术。去年11月,他被推荐到武汉新天工贸家电服务有限公司就业,现已成为一个技术好、客户满意的空调维修工。他说,再就业培训给了我生活的本领和信心。
(
小标题)学一门本事心里才踏实
杨经明下岗时已经40多岁,属于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1999年,他所在的武汉建工集团二公司改制,时为行政科负责人的杨经明“买断工龄”回家。他的妻子也几乎同时下岗,去做临时清洁工,每个月400元收入。儿子正读书,费用不小。
杨经明不敢在家闲着,开始贩运猪饲料,结果在路上遇到阴雨,饲料全部发酵了,1万多元血本无归。接着,他到一个物业公司应聘为管理人员,但老板对员工、对业主极尽苛刻,他很看不惯,不到一年就辞了职。后来,杨经明四处应聘,但年龄大、手上没技术,没有一个企业要他,在家心里闹得慌。
去年6月,杨经明买菜路过武汉市劳动局,看到了劳动就业中心发布免费培训的广告。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填了一张表格,报了初级电子电工班,学习电子和制冷原理。开学后,他发现全班27人都是下岗工人。
据介绍,武汉市从1998年起开展下岗再就业培训,由政府财政补贴,对失业职工进行免费培训,至今已培训20万人。主要由市、区劳动培训中心负责组织,开办了一些实用专业,如饮食烹调、家电维修、插花、家政、计算机操作等,通过培训发给结业证,符合技能条件的,经考核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
杨经明原在企业搞过电工,对这行有点基础,兴趣蛮高,越学越有劲,总觉学不够。第一次出门实习试手艺就出了个“洋相”。他和7个同学一起,推着自行车,挂着“维修空调”的牌子,站在马路上自我推介,半天终于接了一个大客户,是个商场老板,有5台空调,要移机、清洗。杨经明拆了空调后,他知道要先收氟,但具体怎么收,却不知道,结果跑漏了,只得补充加氟,培训中心贴了120元。移机加氟后,发现有一台空调制冷效果很差,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空气没有排净造成的。
这一经历,杨经明深感愧疚,学了3个月后,拿到了初级技能证书,决定上中级班,继续“深造”。
(小标题)十分珍视这个新岗位
2003年11月,杨经明中级班毕业,正碰上武汉新天工贸家电服务公司到培训中心招聘维修工人。杨经明和几个同学被推荐给了该公司。
刚上班第二天,杨经明就接到了单子,是一个客户的空调内机有噪声。杨去了后,左检查右检查不知道怎么回事,只好回去向年轻的“老师傅”小金请教。小金才29岁,他经验丰富,是就业培训班的第一届校友。老杨和小金一起去了客户家里,小金稍加检查后就判断:是电机质量的问题引发噪音。由于空调故障出在保修期内,他们就让厂家送配件来,免费做了更换,客户很满意。
杨经明感到,在实践中学习最有长进,有了疑难问题就多请教。他说,在工贸家电服务公司,每天上班都有个“早会”,大家聚集在操场上,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一起探讨,帮助解决;有了点滴经验也互相交流,互相提醒,免得别人走弯路。
修空调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并不简单,一模一样的故障,问题却不一定一样。空调最常见的故障是不制冷,原因却有很多,如缺氟、少氟、压缩机不启动等,还跟电流、电压有关系。去年12月,长江水利学院的一台空调出了故障,每次制热10分钟后,自动停机,当时杨经明没修好,回来后他和大家一起分析,判断是外机的“管温”(室外温度传感器)坏了。第二天去的时候,他换了个“管温”,问题果然解决。
同伴周克健称赞杨经明,如今他的维修技术水平,是大家公认的,客户非常满意。刚开始,老杨接到单子总有点茫然,不能马上断出毛病在哪,通过和大家交流,不断积累经验,现在接到单子,打电话过去问一问客户,5分钟内就能大致判断空调出了什么毛病,然后带上需要的配件、工具去客户家里,一次修好的成功率很高。他还经常琢磨一段时间里,家电容易出那些故障,随身多带几个常坏的零配件,这样一次修复率就高。
杨经明对记者说,下岗职工找个饭碗不容易,他很珍惜这个工作,只要自己做得好,在工贸公司是稳定的。要求自己越做越精,保证维修成功率100%,不走回头路,让客户放心满意。他说:前不久,原单位打了好几次电话让他回去,还是搞行政管理,但考虑那是临时性的,搞几个月又走人,就拒绝了。有这样一门技术,就不愁生活出路。
(小标题)搭好公司与客户联通的桥梁
武汉新天工贸家电服务公司经理汪岷告诉记者,维修工人实际上是商场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个防线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只有更换或退货,这对商家、厂家损失是很大的。维修工走千家万户,不只是技术高低,与客户交流是关键。
杨经明的体会是,只要把客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一般都能得到他们的配合。他总为客户着想,一万台机子有一台不正常,是万分之一,但到了谁家里就是百分之百的不正常。客户说话不好听,就要冷静、忍耐,说些好话缓和气氛。我这人脾气好,客户再发火,我都不发火的,客户好说话,我就更温和,一解释,一交流,就好了。
有一次客户打电话来说,刚买的空调不能启动,但拒绝维修,要求直接带台新空调过去。这也是维修人员常会碰到的,搞不好就会闹僵。和客户一见面,杨经明耐心解释说,是否坏了、哪里坏了先检测一下,如确需更换就更换。在“检测”时,他发现是客户的电源插座坏了,接不上电,空调没反应。他当即帮忙修好插座,空调就运行了。他并不因此责怪客户急躁,反而和气地说,以后再有什么问题就打电话找他。客户不好意思,很感激老杨。
由于老杨善解人意,服务态度好,很多客户空调坏了,直接点名要他去维修。他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跑,越忙越有劲头。现在是淡季,老杨接的活少一些,夏天平均每天七、八个单子,最多一天接了12个单子,一直忙到晚上11点钟才回家。从上班算起,已经有300多天了,修的空调一共有1500台次,排除了1500多个故障。
汪岷对记者说,公司的维修工人大部分是像杨经明这样的大龄下岗工人,他们不只是稳定性强,便于管理,而且能为公司考虑,把好最后一道关,赢得客户信任和满意,给公司带来了“看不见”的经济效益。他们的收入也比较稳定,淡季每个月能拿800多元,旺季可以做到2000多元,有的师傅一个月最高能做3000多元。公司正在增加技术投入,送杨经明等师傅进行高级工培训。(完)
特约编辑 徐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