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举报邮件说学校为迎接上级评估作假
最近,本报编辑部收到山东某大学一个学生发来的匿名电子邮件,举报其所在学校为了迎接教育部教学评估,强迫学生集体作假。
举报信共提到了四项作假手段:
首先,“为了迎接评估,学校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写一份不少于5本书的借书记录,而且要
求写明出版日期、借书时间,以表明学校不是没有书,而是好书都在学生手中”。但事实上,学校根本没有这些书。
其次,要求大一、大二学生买一张健身卡。学校规定,这是课外健身的一部分,不参加活动就拿不到相应的学分,毕业时拿不到足够的学分,就会“理所当然”地拿不到学位。
第三,为了迎接专家组的到来,学校买了几辆高级轿车,编了号放在学校显眼的位置,以表明对专家们的重视。
最后,专家组来到学校还要与学生谈话,学校两次印制了专家有可能问的问题,要求学生照着背,不该说的一律不许说。
校园内浓浓的“迎评”气息
记者于近日赶到了该校。
刚刚进入该校所在的城市,记者就已经体验到了整个城市浓浓的“迎评”气息,不少学校挂出了“以评促改”的标语。进入该校后,这种气息就更加“浓烈”了:学校里的标语上写着“关心迎评就是关心自己”;学校的公告栏里贴出了“迎评”知识讲座的海报;学校门口的显眼位置还有一个自制的倒计时牌,清楚地提醒每一个路过这里的人,教育部专家组进入学校的日子正在一天天地迫近。
据了解,学校大张旗鼓迎的“评”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的这项工作至少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了,在该校的网站上有专门的“迎评”网页,网页上有“迎评知识手册”和“迎评知识问答”,根据上面显示的时间,这些内容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陆续挂上去的。
记者在校园内随便询问了几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清楚学校的“迎评”大事,而且几乎都能非常清楚地说出“迎评”的进度和时间表。
举报邮件反映的问题部分得到印证
由于给报社发来“举报邮件”的同学没有署名,记者不得不在校园内进行随机采访。记者首先向一名大一男生询问“举报电邮”中反映的4个问题,得到的答复全部为否定,紧接着又将同样的4个问题抛给了一名大三男生,得到的答复仍然为否定。
难道我们得到了错误的举报?但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举报邮件”中反映的问题却部分得到了印证。
一名女生透露,在今年暑假之前学校确实组织学生填写了大量的借书单,而且她还“为其他同学填写了很多”。她还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学校要求他们提前返校,主要是为了准备专家组进入学校时的抽考而复习。在省专家来学校“预评”那天,她是刚下了课就被集合到操场,等着专家抽查。
记者又来到了该校的操场,看到这里有不少学生在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但是记者采访后发现,只有大二的学生有“健身卡”,而且在操场运动的多为大二学生。据了解,学校在大二学生中开设了俱乐部课程,该课程和课外活动需要使用健身卡,而且这些学生的健身活动是有学分的,同时,健身学分不能用其他课程替代。
从学生口中,记者没有得到学校为了“迎评”让学生突击购买和使用健身卡的信息。但是,几乎每一个被采访的学生都说,自己没有用健身卡使用健身器械的经历。
在学校,记者也没看到“举报邮件”中提到的“迎评×号”豪华车。
这时,“举报邮件”反映的作假项目,似乎只得到了部分印证。
但是,一些奇怪的现象却发生了。
学校网站论坛无法登录 学生电话无法接通
但是,记者还没有离开学校,该校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把电话打到了记者的手机上。看来,接受过记者采访的学生中有人把记者暗访的信息传递给了校方。
紧接着还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发生:
此后连续几天,在该校的网站上,所有与讨论、聊天的链接都无法接通,不是显示“正在维护”、“正在建设中”,就是弹出“网页错误”的信息。
再与学生联系时,有些学生的宿舍电话无人接听,而记者知道号码的学生手机总是处于关机状态。记者无法判断这些现象是否都是“有意为之”,但结果却非常明确,对学生的采访进行不下去了。
评估对不少地方院校是重要的发展机会
应该说,评估是件好事,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评估对于一些省属非重点院校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位在山东省某重点高校任职的老师这样说。
据介绍,目前政府对于教育的管理存在部门设置重复等现象,一些部门为了增加自己部门存在的合理性,经常要组织各种活动,其中评估就是一项。面对众多的评估,一些比较“牛”的院校(重点院校、地处发达地区的院校、办学或专业设置特色鲜明的院校),逐渐不太在意了,他们的态度基本是:要评估、要检查,学校欢迎,但是不做过多的准备。
但是对于一些地方的非重点院校,或者地处比较闭塞地区的学校来说,这种评估的意义则“深远”得多。通过迎接评估,学校可以突击进行硬件、软件建设,评估结果理想既可以增加学校在教育管理部门心目中的分量,同时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比如升级、比如获得资金投入,拿到更多的课题。
面对“更大的发展机会”这种“大义”,有些学校不得不做些“表面文章”,甚至作假。不少学校是“举全校之力”来迎接评估的。
为了迎接评估,不少学校也做了一些实事,比如建楼、改校舍、进行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
学生对这样的事情也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在山东省那所学校,似乎每个学生都把“迎评”当成大事,那位向记者透露了部分信息的女生说,“我们非常理解学校的做法,稍微有些作假行为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甚至觉得自己能为“迎评”出点儿力,也会感到“非常自豪”。
一名“过来人”向记者反映,他们学校在迎接“211”工程的检查时,整个校园进行了彻底翻新,宿舍甚至被打造成了“军营”,连床下放几双鞋、每双鞋应该摆放的位置都规定得非常清楚。“学生们对这种措施虽然非常反感,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大事,谁也不会在这种时候给学校‘抹黑’”,毕竟,“学校好,我们才能更好”。
但总是这样“举全校之力”,学校一定会不胜其累。
那位山东一重点院校的老师介绍,评估对于学校来说可能是一种促进,但是学校每年要面临大大小小各种活动和评估,很多学校为了“迎评”要花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北京一位高校老师说,每次评估之后都会大病一场,“实在太累”,往往刚送走了一个,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很多小院校已经是疲于奔命的状态;有的学校则不得不进行“重复建设”,或者应付、作假,甚至为了赢得“上面”的好感,不惜使用更为超越常规的做法。 (记者
樊未晨)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