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的市场表现就是价格远远高于价值。可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海南和北海的房地产泡沫余音未了,有不少业内人士包括决策部门难免心存恐惧,担心历史重演,对当前房地产业投资增长过快甚感不安,所以来自国内外各种渠道的“泡沫论”是有道理的。
西方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泡沫”就是一种
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价格飙升,人们由于对价格作“继续上升”的预期,资产于是成为人们买卖牟利的对象,而不会去关心资产本身的使用价值。随着资产远远脱离其内在价值,到一定时期出现价格暴跌,伴随而来的是金融危机。这种价格的暴涨暴跌有以下特征:价格泡沫往往产生于银行信贷扩张之中,价格崩溃使得大量当事人无力偿还贷款,造成大面积违约,最终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
上述分析基本上适合我国香港、海南、北海房地产泡沫实际。香港由于银行在1996年放松住房按揭贷款,炒楼风盛,价格连续暴涨。随着大量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业,加剧对房地产这种非生产性资产的投机,引起房价大幅度上升,结果导致生产性和服务性行业成本高企,无利可图,炒楼便成为一种社会性行为,商品房价格暴涨,结果产生价格泡沫。
有关资料显示,1992年海南省地价从1991年的1400元/平方米飙升到5000元/平方米,增长达257%,1993年继续上涨到7500元/平方米。无独有偶,广西北海的地产泡沫与海南“异曲同工”。1992年,北海土地炒作随之严重泛滥,1992年半年间地价暴涨20倍,最高地价达120万元/亩。
我们可以找出当时我国局部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商品房炒作成风,土地投机泛滥成灾;土地供应机制落后,法规不健全;金融秩序紊乱,无节制信贷扩张;权力寻租、政企不分,为土地投机、权钱交易打开方便之门,进一步推动了泡沫的形成。
实践告诉我们,从统计数据和制度安排两方面去分析“泡沫”,比较科学。
北京房价自1997年猛涨41.59%,此后走势基本平稳。
市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3季度,北京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小幅上涨3.5%,普通商品住宅涨幅略高,也只有4.3%,豪华住宅涨幅仅为0.9%;1-9月,北京市共销售商品房113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2%,其中商品住宅1034.3万平方米,增长25%.虽然供需两旺,但房价增幅远低于GDP涨幅,也低于近几个月物价上涨指数。今年7月、8月份CPI增幅达到5.3%,8月份PPI同比上涨6.8%,可见北京房价基本保持稳定。
炒楼是决策部门很头痛的一件事,因为有香港的前车之鉴。但目前北京相当一部分买家还属首次置业,多次置业者也主要是梯级消费。至少北京未见大规模炒楼风。
影响房地产最直接的制度因素一为金融信贷体制,二为土地供给机制。目前我国银行虽然大部分属国有,但央行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不良率是银行所有贷款项目中最少的。
此外发展商自有资金比例增加,减少了对银行的依赖。银行对房地产项目开发贷款也不得不经过反复论证,因为市场竞争无法避免信贷风险,所以行政干预信贷基本上被杜绝。
北京市土地供应也逐渐走向市场化轨道,将严格按照拍卖、招标、挂牌方式出让,权力寻租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客观上限制了土地炒作的机会。“8·31土地大限”后北京市土地一律不许协议出让,使依靠炒地过日子的地虫再难有可趁之机。
可见北京房地产泡沫至少短期内不会严重出现。
资料显示,北京房价相当美国平均房价,但北京房价与居民收入比仍然超过10,而美国房价收入比不到3.这是奇怪的现象。北京是首善之地,商品房的投资秉赋是最好的,也使房产成为一种“贮藏手段”,具备黄金特性。市场不仅是北京的,也是全国范围的,更是世界的。
这样导致租金与房价比高,又刺激了购房需求。是否北京就永远不会出现房地产泡沫?谁也不敢肯定。如果银行对房地产贷款违规操作,自行降低对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商用物业按揭贷款门槛,将为制造泡沫提供可能。有专家认为,根据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的教训,如果国外短期直接投资大举进入房地产开发,而放开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完全市场化后,若政府监管不力,土地供应失调,即“泡沫”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
特约编辑:倪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