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5日专电题:“校漂族”:痛并快乐者?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里出现了“离经叛道”的“校漂族”。他们毕业后没有参加工作,生活方式依然继续着大学时的懒散或浪漫,生活重心依然围绕着校园。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校园外,他们没
有工作;校园内,他们没有班级。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选择放弃就业,准备着考研或留学,他们的理由是“不就业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据了解,这类学生目前在大学中呈增加趋势。
安莉是内蒙古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毕业两年了,可她却一直倔强地“漂”着。为了和在北京工作的男朋友双宿双飞,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用考研坚持着自己的决心和爱情。
她现在的栖身之所是租来的,离学校不远,平时可以去免费听听课。她告诉记者:“我可能有一种恋校情结吧!我喜欢校园里安静的环境,依恋这种感觉,一时还摆脱不了,所以我选择了考研,我相信会有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决心下了,安莉知道这是个冒险的决定,但她说:“我没有退路。”她每天近乎自虐地逼迫自己学习,用校园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考研的日子过得比猪狗还不如。”内蒙古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她就进去,傍晚快到图书馆要关门时才出来,如果头脑清醒,夜里还要复习,一天容易,可一年如此坚持下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安莉告诉记者,目前她身边的“不就业一族”中,多数是为了考研或留学。据了解,“校漂族”中大部分人是主动放弃了工作机会,加入到考研大军里。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就业单位,所以才决定考研。他们为考研“漂”着的生活短则半年,长则两三年时间。大部分人家境较好,能够为其考研提供财力支持。
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向记者透露,现在加入“不就业一族”的高校学子呈增长趋势。每年,他们学校各个院系主动放弃当年就业的学生非常多。但是这些学生暂时不就业并不都是找不到工作单位,而是另有打算,他们多数是想通过进一步深造更大限度地掌握就业的主动权。当然,不就业的风险也很大,如果考研或者出国失败,再找工作就不如应届毕业生有优势。
据了解,“校漂族”看似悠闲的生活背后,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透支健康和改变正常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同是“校漂族”的内蒙古大学毕业生“痛并快乐者”在网上抒发了自己的郁闷:“我时常有一种孤独感和压抑感,自己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社会,感觉像个边缘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逃避就业,不愿意适应社会的游戏规则,也是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校漂”的理由。很多人宁愿一直“漂”着,也不愿意被单位“束缚”住。在他们看来,没有钱可以过没有钱的日子,但让他们过一种“朝九晚五”的僵硬生活,于他们是一种折磨。很多学生性格内向、不善沟通,害怕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把“漂”定位成一种人生态度。
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尔泰认为,“校漂族”的出现是必然的,应试教育是其产生的根源。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个群体还会越来越庞大。一批高学历的人才这样“漂”着,无疑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阿尔泰还认为,大部分“校漂族”还是积极向上的,社会应该对他们宽容一些,一些社会机构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而“校漂族”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明确定位,不要好高骛远。(完
)
特约编辑 徐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