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关于在苏北地区盛行的“县中模式”大举挺进省城南京的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强烈反响,成为这两天包括专家、学生、网友之间热议的话题。昨天,南京一些学校的老师也纷纷致电本报,表示他们也有话要说。与此同时,关于“县中模式”的讨论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
海外
媒体
关注本报报道
昨天上午10时许,南京某区教育局的李老师致电本报发表了一些看法。李老师在电话中称,自己是一位从事20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目前已经退休在家。他说,这几天他一直关注本报关于剖析在苏北地区行之有效的“县中模式”,大举挺进省城南京所引发的种种争论的报道,而且此报道在教育界也引起广泛的争论。李老师称,自己经常上网,他看到很多知名网站纷纷转载了本报报道,另外本文还被海外的一些媒体全文刊载,如加拿大的《hellochina》、美国的《中文在线论坛》、新加坡的《南华早报》等等。李老师觉得本报非常有必要把这个讨论更深入地开展下去,通过此次讨论,端正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李老师对南京部分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感到非常痛心。由于工作的关系,退休在家的他还一直与南京的一些老师、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同省里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外地的很多老师以及他本人,认为南京的教师队伍以及教师水平是比较出色的,对南京的师资力量充满了信心。就在两周前省里的一次外语教学交流会议上,专家对南京的外语教学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李老师认为,南京推行素质教育在江苏乃至全国是比较先进的,今年高考南京地区考生分数普遍较低,但教育水平不能光从指标上看。
李老师向记者透露,在南京一家媒体发表的《南京的“高考之痛”》那篇文章后,他感到身上的压力很大,其实学校也不愿意开设晚自习,主要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那篇文章中引用家长的话,把“滑铁卢”现象归咎于家教的问题,而学校应当加强监管,不能让副业影响主业。李老师认为,南京目前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应当再做深入的讨论,出现的问题必须科学的处理。
知名教师
热辩“县中模式”
就在“南京高考之痛”一文引起南京教育界轩然大波不久,南师大附中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化名吴非)在2004年9月16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篇时文,文章名为《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该文试图对7月份媒体报道的《南京的“高考之痛”》作出正面回击,在他看来,这场讨论的尴尬之处在于它把教育界力图弥合的一对矛盾进一步撕裂,让一场原本比较专业的讨论庸俗化,它逼使教育行政部门表态去做违背教育理念的事。吴非老师在文章中说,他在和苏北一些教师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半个月休息一天”或是“每个月休息一天”已经习惯了,但是他们不承认那是素质教育。他对从高中一年级起就给学生灌输高考意识极其反感,十多年前,他在参观苏北一些县级“名校”时,就发现校园墙上公然刷着“想一想,你的户口在哪里?”“面壁三年跳农门”……这类标语曾经引起过教育家的愤怒,但这些学校顶着压力熬到今天,终于形成了强大的应试教育势力,反过来给新一轮课改造成巨大的压力。
与吴非怀疑“县中模式”观点不同的是,作为江苏省语文教育界泰斗之一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并不排斥“县中模式”。他在《扬子晚报》发表的《“痛”后而“快”———一位大学教授眼中的南京高考之痛》一文中这样写道:提出一点具体办法,仅供参考:1.继续坚持“素质教育”,但不要搞成“花架子”,肤浅地用一些“文学”、“艺术”、“体育”选修之类的东西来点缀;2.管好学生在校的分分秒秒,不一定像苏北某些学校那样“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但适当搞一点老师督察下的晚自习也是有必要的,这可能妨碍少数老师的“家教”了,其实这些“家教”浪费了孩子自修、思考、作业的宝贵时间,用途不大,家长们不要迷信;3.假期里,在保证学生休整、娱乐的前提下,适当搞一点学校组织的“补习班”,两个“10天”即可,帮助后进生赶上,促进先进生巩固提高,须知假期太长,心会越玩越“野”。
普通教师
来电诉心声
两位名师关于“高考之痛”的看法在报刊上发表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这几天,本报剖析“县中模式”大举挺进省城南京所引发的种种争论的报道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再次掀起了波澜。昨天,南京一些学校的老师纷纷致电本报,表示他们也有话要说。
南京金陵中学高中部的一位老师指出,目前有些家长认为,南京的学生考不好,老师们不敬业难辞其咎,这种说法有失偏颇。省里有规定,高一高二不允许补课,而高三也只能在双休日补半天课。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自然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规补课,搞不好就被曝光处罚。但外地县中可不管这一套,老师们整天泡在学校,和学生吃住在一起,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学生们一直在学习,连双休日、节假日都不放过。
在金陵中学,高二还上音乐课,其他规定的课程也照常开设,但是,对于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很多地区都没有执行。下面很多县中从高一就开始分班,只上数理化,完全置国家课程计划于不顾。这种沉重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摧残,并且完全违反“减负令”,在南京很难行得通。另外,这位老师还认为,学生的差异也是一大因素。农村的孩子只有上学这一条出路,所以拼命苦读,一个礼拜天天看书也不要玩,而南京的孩子能做到吗?说到底,不管推行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南京的教育确实走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十字路口。”南师附中的王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应该对立起来看,因为应试能力是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部分,应试的内容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作为学校,是要追求升学率,但绝不能片面地追求,更不能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南京今年高考成绩不如一些兄弟城市,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并不是说,南京的孩子就不如县中的孩子。在历年的高考中,外地县中在数理化方面都比较强,因为下的功夫多;但语文、外语却不如南京,表明南京的学生见多识广、综合素养较高。教育不是短期行为,在成绩之外,要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特约编辑 徐新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