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各县、市、旗的积极配合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在前三届的基础上,完成了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第四届中国经济百强县(市)、第四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以及第四
届中国各省区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已经揭晓。
全国县域经济GDP占全国55.15%
增长速度为14.28%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不包括市辖区、福建省金门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等3市,共计2012个。
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全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
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县域人口平均45.53万人;县域经济GDP平均3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21亿元。
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性: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以及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为6770元,是全国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的人均GDP的15.1倍。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后,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全国县域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同期平均值。
2003年,全国GDP(当年价比,下同)增长率为11.55%。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长率为14.28%,东部地区县域经济GDP增长率为15.03%;中部地区为12.84%;西部地区为14.82%。
百强县(市)GDP占全国县域经济1/4
实现全国县级财政收入1/3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是经济上的百强,简称中国经济百强县(市)。中国经济百强县(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是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板块。县域经济的壮大为县域统筹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北京市1个,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辽宁省5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7个,福建省8个,山东省21个,河南省2个,湖北省1个,湖南省1个,广东省6个,四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3个,中部地区有5个,西部地区有2个。
新进入中国经济百强县(市)的有9个:河北藁城市,山西河津市,江苏如皋市、仪征市,浙江海盐县、奉化市,福建闽侯县,山东邹平县,河南偃师市。
在新进入的中国经济百强县(市)中,中部地区出现两个,反映出壮大县域经济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意义。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四分之一,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和人均GDP:人口84.8万人,GDP1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人均GDP21000元;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86倍、5.14倍、6.29倍、3.10倍。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比例最高的达31.2%,最低的有1.9%;二产比例最高的达77.7%,最低的有31.4%;三产比例最高的达43.7%,最低的有17.6%。
百强县(市)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反映出县域经济的两大特点---地域特色和开放性。
西部百强县(市)GDP增长率达17.26%
在西部具有特殊地位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区市的876个县市旗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全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第四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除西藏外,在每个省区市都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12个、广西12个、重庆13个、四川30个、贵州6个、云南10个、陕西4个、甘肃1个、青海1个、宁夏1个、新疆10个。
新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有11个:内蒙古鄂托克旗、土默特左旗、达茂联合旗、丰镇市、乌拉特前旗、二连浩特市,广西平南县,四川岳池县,陕西韩城市、延川县,新疆阜康市。
县域经济在西部地区具有特殊的地位,西部地区县域人口有2.80亿,占西部总人口的75.78 %,县域经济GDP有1.27万亿,占西部的55.42%,大大高于东部的63.54%和43.10%。
第四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人口占西部县域人口的25.66%,县域经济GDP占38.98%,县级财政收入占35.70%。西部百强县(市)经济增长率达17.26%,高于西部整体县域经济的平均数。
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领先力量,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规律,是国内外经贸投资机构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首选合作伙伴,也将为广大的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增长极和预选载体。
关注亮点
提升速度最快的县市
中西部地区占多数
评价中心将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前100个县(市)单列出来,作为本届评价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亮点"。
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中,西部地区占多数,有62个;中部地区有27个;东部地区有11个。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经济增长非常快,大大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数,但这里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厚积薄发型",招商引资做得好,有大项目上马,非公经济培育好,积蓄能量后实现大跨越,从此县域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另一种是"体质软弱型",产业结构不合理,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特别是一些以靠天吃饭的农业为主导的县市,经济起伏很大,遇到天灾人祸大幅度下降,遇到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竞争力提升就非常快。无论哪一种,都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稳步提升。
关注四届连续上升及连续下降的县(市)
探索发展的共性特点
在连续四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有部分县市竞争力连续上升或者连续下降,这给我们探索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向导。
在连续四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连续上升的县(市)有151个,占全国县域单位的7.5%。主要分布在全国24个省区市,其中比例最大的前5个是山西、内蒙古、山东、浙江、河南;连续下降的县市有95个,占全国县域单位总数的4.7%。主要分布在全国18个省区市,其中比例最大的前5个是湖北、福建、安徽、河南、广西;无连续上升而有连续下降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湖北、福建、河北;无连续下降而有连续上升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贵州、江西、西藏、重庆。
全国各省区市县域经济
基本竞争力评价情况
评价中心还将全国各省区市所属的所有县(市)的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的平均数的互补数作为各省区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数,进行全国各省区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
与第三届相比,排位上升的省区市有:内蒙古、宁夏、河北、山东、重庆、吉林、陕西。
附: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排序 县域 中郡指数 竞争力等级 竞争力动态
1 江苏江阴市 R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 江苏常熟市 R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 江苏张家港市 R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 江苏昆山市 R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 福建晋江市 R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 江苏吴江市 R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 江苏宜兴市 R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 浙江慈溪市 R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 浙江绍兴县 R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0 山东荣成市 R1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1 浙江温岭市 R1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2 浙江余姚市 R1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3 江苏太仓市 R1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4 山东文登市 R1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5 浙江诸暨市 R1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6 浙江义乌市 R1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7 福建福清市 R1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8 浙江乐清市 R1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9 广东增城市 R1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0 江苏丹阳市 R2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1 浙江瑞安市 R2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2 辽宁海城市 R2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3 山东邹城市 R2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4 浙江海宁市 R2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5 山东龙口市 R2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6 山东胶南市 R2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7 浙江桐乡市 R2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8 山东即墨市 R2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29 浙江富阳市 R2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0 山东胶州市 R3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1 江苏通州市 R3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2 浙江上虞市 R3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3 江苏海门市 R3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4 福建南安市 R3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5 山东平度市 R3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6 福建惠安县 R3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7 山东滕州市 R3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8 山东寿光市 R3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39 山东章丘市 R3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0 山东莱州市 R4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1 江苏启东市 R4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2 山东新泰市 R4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3 新疆库尔勒市 R4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4 江苏溧阳市 R4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5 四川双流县 R4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6 江苏江都市 R4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7 广东普宁市 R4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8 辽宁瓦房店市 R4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49 河南巩义市 R4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0 浙江平湖市 R5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1 江苏泰兴市 R5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2 浙江东阳市 R5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3 河北迁安市 R5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4 山东诸城市 R5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5 浙江临海市 R5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6 山东兖州市 R5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7 江苏东台市 R5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8 山东肥城市 R5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59 福建石狮市 R5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0 山东招远市 R6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1 河北遵化市 R6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2 山东乳山市 R6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3 浙江玉环县 R6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4 浙江永康市 R6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5 湖南长沙县 R6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6 江苏金坛市 R6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7 上海崇明县 R6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8 广东开平市 R6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69 江苏靖江市 R6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0 辽宁普兰店市 R7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1 北京密云县 R7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2 浙江海盐县 R7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3 辽宁庄河市 R7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4 浙江宁海县 R7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5 福建长乐市 R7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6 福建龙海市 R7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7 福建闽侯县 R7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8 山东邹平县 R7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79 广东高要市 R7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0 浙江象山县 R8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1 浙江临安市 R8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2 浙江长兴县 R8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3 广东台山市 R8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4 浙江嘉善县 R8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5 山东莱西市 R8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6 辽宁大石桥市 R8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7 江苏如东县 R8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8 山东蓬莱市 R8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89 江苏如皋市 R8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0 浙江苍南县 R9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1 浙江奉化市 R91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2 河南偃师市 R92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3 江苏仪征市 R93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4 浙江嵊州市 R94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5 江苏大丰市 R95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6 山西河津市 R96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7 湖北仙桃市 R97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8 广东高州市 R98T2012 A级 相对稳定
99 浙江德清县 R99T2012 A级 相对稳定
100 河北藁城市 R100T2012 A级 相对稳定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