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民航总局出台了发生航班延误后对旅客进行补偿的指导意见,要求从7月1日起实施。航空公司的航线经营权开始和航班正常挂钩,对发生涉及旅客多、时间长且处置不力的延误事件的责任公司,暂停或撤销航班(或航线)的经营许可权。
民航总局此举走在了世界民航业的前面。由于受天气、
地理等影响,航班延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全球尚无相关航班延误赔偿的法令出台,欧盟正在酝酿航班延误赔偿标准。但民航总局向航班延误开刀,实乃形势所逼。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增加,我国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率持续上升,远远高于国际水平。不时有航班恶性延误的报道见诸报端。为扭转被动局面、改善民航形象、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民航总局向难啃的“硬骨头”下了手。
指导意见出台后,航空公司并没有紧跟政府步伐。7月1日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只有深航推出了航班延误现金赔偿标准。深航的举动虽然给其他航空公司带来压力,国航、东航、南航随后表示,赔偿标准正在酝酿,但至今没有下文。
与航空公司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客反响强烈。多年来忍气吞声的旅客挺直了腰杆,理直气壮地向航空公司“要说法”。航班延误成为当前民航总局领导头痛、航空公司一肚子委屈、旅客一肚子怨气的矛盾交织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说,在国外,解决航班延误问题没有这么复杂。妥善处理航班延误,是航空公司争夺客源的战场,哪儿需要政府扯着嗓子吆喝?造成航空公司如此表现的根源是垄断。相对垄断带来稳定利润,使其改善服务水平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强烈。
但国外的航空公司不同。市场搏杀激烈,不少国际上有名的航空公司近年相继倒闭。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正是凭借完善的航班延误处理措施,从众多航空巨头中脱颖而出。
外国航空公司垂涎中国民航市场这块巨大的“肥肉”,急于叩开大门。民航总局加大了开放的步伐。7月24日,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与美国运输部部长峰田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美政府民航运输协定议定书。美方2005年可新增1家客运航空公司进入中美航空运输市场;中美双方在未来6年内,将再有5家航空公司进入市场。(来源:中国企业报)
(特约编辑:远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