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大学校长眼中的“教育产业化” 在中国,“教育产业化”是颇为奇特的五个字,有人追捧,有人咒骂;有人全盘否定,有人奉为圭臬。
最近,2004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在这些亚洲著名高等学府的负责人眼中,“教育产业化”又是
什么样子? “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学,不应该是充满商业气息的”
“我不赞同‘教育产业化’。”日本亚细亚大学国际交流委员长容应萸开门见山地说。
容应萸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曾侄孙女,深谙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她说:“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才!”
高丽大学是一所在韩国高校中排名第三的著名私立学府,这个学校的副校长表时烈听了翻译的话以后,想了很久,然后犹犹豫豫地说:“教育产业化?我没听过。我不懂这个概念。”
在国内一些学校校长看来,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投资应该产生利润,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成为一项赚钱的行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卢耀群对此表示,好的大学必须平衡“社会责任”和“赚钱”的关系,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学,不应该是充满商业气息的。在新加坡国立大学,75%的办学经费来自政府,25%来自学费,相当充裕。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可以保证大学不会过度商业化。未来这个比例可能改变一点,我们会将政府拨款减少到60%,从社会和企业赞助吸纳10%,自己赚5%,商业成分在大学机构中不能没有,但也不能泛滥,不能让大学弥漫唯利是图的商业气息。
他强调说:“毕竟,大学首先是培养人才、孕育思想和创造发明的机构。”
林文钦告诉记者,在新加坡,“教育产业化”是由另外一个政府部门———贸工部去推动的,跟教育部门没关系。教育部门要做的,是培养人才、创立顶尖的世界级大学。
“不能一边教学、研究,一边做生意”
在中国,“教育产业化”在大学的典型体现,就是“校办企业”“教授公司”的出现。不少大学都出现过教授兼职做老板而无心教学、科研的现象,一所高校还因此发生过“博士生炒导师”事件。
“新加坡南洋大学开公司吗?”面对记者这个问题,林文钦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同时又说,在新加坡,教授是不能兼职的,也就是说:不能一边教学、研究,一边做生意。
林文钦介绍说,科研成果产业化,很重要,比如一个国际著名公司要买我们的一项产权,价格就很可观了。我们鼓励教授去创业、开办公司,大学也有一部分收入,但是,教授不可能是兼职的。
他说,从他个人角度来看,高校科研工作应该跟大企业合作,例如中国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完全可以跟
青岛海尔这样的著名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设立联合研究中心,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比学校自己开公司更容易成功。
基础教育慎谈“产业化”
日本茨城大学校长菊池龙太郎坦言,如果说高等教育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基础教育就是塔基,如果基础教育根基不实,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准就会大受影响。在中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拥有一流的基础教育,但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尚未普及,孩子们难以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会最终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准。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
新华社记者肖春飞杨金志(据新华社上海11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