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任凭“母鸡”使出浑身解数,总还是有几只“笨小鸡”不幸被抓;只有身手敏捷者,才能幸免于难。可见,“母鸡”的保护固然需要,但总有保护不到的时候,那时,就一切都得看“小鸡”自己的了。
反观如今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往往都是无论巨细,惟恐不周:摔一跤,孩子还没哭,父母
先心疼半天;烫一口,也是懊悔不迭,从此孩子不必自己饮食。更有甚者,说不仅身体不能受伤,心灵更不可留下阴影:小伙伴买了新衣,自己的宝贝也要来一套;别人有好玩具,自家也尽力购置。总而言之,衣食住行无一可比别人差,以免让孩子自卑。
比别人差了,就要自卑;但差别总是有的,若要不自卑,最好是不跟别人比。按照这样的逻辑,班干部最好每人都有得当,否则会心理失衡;学习成绩也不便排名,不然就造成压力。这种人工温室里的“绝对平等”,看似温情脉脉,却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中的风雨挫折;害怕竞争、不敢正视差距,最终也不过是“掩耳盗铃”。“人人都当班干部”、“学习成绩不排名次”,看上去是为了激励和保护落后者,其实只是家长的溺爱在学校教育中的延续,其结果也必然是造就一批看似光鲜却一击便碎的“蛋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学会面对失败、学会正视差距,则是对“心志”最好的磨练。从来没有经历过失败,对一个人的成长未必是好事,家长和老师通过掩盖、淡化失败来助长孩子的虚荣和自负,则更不足取。
“钦定”班干部不妥,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去推选,让被推选者重视责任,让推选者理解权利;“公布名次”伤害太大,不妨用委婉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才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值得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去探索,一味地保护,绝不是个好办法。
(11月8日《广州日报》曹苏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