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1月6日专电(记者孙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父母们的共同心愿。但是,由于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家长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人上人”,不做“人中人”,其结果不仅没有成为“人上人”,反而成了“阶下囚”;有的父母心比天高,夜夜陪读,为儿女操碎了心,却事与
愿违,学习成绩不仅没有“出人头地”,反而每况愈下……到底该如何教育子女?女儿正在南京外语学校读书的包先生和赫女士两位家长对记者的“实话实说”可给年轻父母不少启示。
下面是他们的实话实说: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经历了一个从盲目到理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既有经验,更有教训。
女儿今年14岁,像大多数中国的家长一样,我们把大部分的喜怒乐都投在了她的身上,她的每一个进步都令我们如饮甘饴,畅快不已,她的每一个失败与挫折,都会令我们在心底里生出“怒其不争”感慨。为了让孩子成材,享受良好的教育,我们在她4岁时,就投资7000元为其购买了钢琴。就是这架钢琴,用去了我们当时所有的积蓄。那时的钢琴还比较紧俏,我们不得不自费雇车到几百公里外的北京购货。卡车白天不能进京,只好夜间行动,折腾了整整一夜,才将这个又笨又重的“宝贝”弄到家,并雇用8个民工将其抬到6层楼的家中。
钢琴有了,紧接着就是请老师。那时,心比天高的我们下定决心,不仅要请老师,而且即使节衣缩食也要请当地最好的钢琴老师。通过人托人,也不知拐了多少个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当时最有名望的钢琴老师刘敬德。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一见面刘老师就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说孩子还小,手指太软,暂不宜练习钢琴。盼女成材心切的我们哪里肯信,以为是老师的推托之词,于是一次次地跑到老师家里做工作,而老师的答复却始终如一,不为心动,我们也就只好等来年再说了。
一年后,女儿终于成了刘老师的学生。从此,孩子告别了快乐,家长告别了轻松,进入了长达6年的“炼狱”过程。那时,单位家属院里打麻将成风,我们也曾是“种子选手”,但为了孩子练琴,放弃了这一爱好,从不做饭的丈夫承担起了做饭的重任。孩子练得苦,家长的心里更苦,因为孩子尽管考过了4级,但始终对学钢琴提不起兴趣来,父母在身旁,则弹几下,不在身边就糊弄,家长心里急,孩子心里却不急,甚至还想把钢琴砸掉。就是在样的苦苦的煎熬中,女儿度过了小学3年级。
1997年,由于我们工作的调动,女儿也从石家庄转到了南京,上小学4年级。众所周知,江苏的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河北,我们最大的担心是女儿到南京后,能否跟上班。为了跟上南京的教育水平,我们不得不丢卒保车,让女儿放弃了琴,专心致志地学功课。孩子相对轻松了,可作为家长的我们还是不轻松,一静下心来就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有没有改造的余地。我们常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渐渐地悟出了一些道理。我们都是工农子弟,论学习的条件,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了。记得1979年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当别的同学都在抓紧最后时间搞冲刺时,我照样每天起来将寸金难买的时间贡献给了家里养得那几只鸡为鸡准备吃的,而不是背政治。即使是这样,仍然成为文科班中仅有的2个大学本科生之一。这说明一个道理,条件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上进心,有没有约束力,如果自己连自己都管不住,还谈什么成材。这也验证了毛泽东说过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关键。
悟出这些道理后,我们决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即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与独立性上,不能总让家长拿着鞭子抽。为了培养她的自信,注意发现她的进步与优点,给予必要鼓励;为了培养她的独立性,克服依赖性,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总是没完没了地唠叨,让她自己时时刻刻想着自己那点事,否则就会无法向老师交待。从此,我们终于从对孩子十分劳累的监管中解脱了出来,当别的家长每天晚上十分辛苦地对孩子进行监管与陪读时,我们却十分潇洒地到外面散步去了。由于没有了监管,孩子再也不用作学习状糊弄家长了,因此学习起来十分讲究效率,而不是打消耗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认识到了学习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自己。给孩子松绑了,学习成绩却上去了,在她考中学时已成为小学班里的尖子。这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给孩子松绑不等于放纵孩子,教育孩子就像画画一样,需要的是点睛之笔,而不是画蛇添足。
一个人能否成材,不完全取决于你具备了多少的文化知识,它是一个综合指标,比如要为人正派,品德端正;有成熟的心理素质;善于与别人相处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也正在努力探索。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它并不因为你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就一定收到相应的回报,也不会因为你比别的家长唠叨得多,就对你“投桃报李”。过分的溺爱与过分的严厉,过分的关心与过分的放纵,都是不足取的。在这里,我们想提醒家长们的是,如果方法不当,投入与产出并不能成正比,弄不好还会拔苗助长,欲速不达。(完)
特约编辑 徐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