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6月8日讯 “六一”儿童节前夕,位于东海路上的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青岛东风盐场场长助理、昌邑青碱制盐有限公司副经理黄举开。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青岛市民,自1983年开始,每年为儿少中心捐款,21年持续不断。他捐出的钱款数目虽然不多,但他对我市少年儿童事业的特别关爱,令
市儿少中心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深受感动。
1982年,黄举开从山东省盐业学校毕业,分配到青岛东风盐场工作。成长于经济拮据家庭的黄举开,在领到每月34.5元工资时,首先想到要帮助父母和家庭解决生活困难,他宁可自己少花一点,也尽可能地帮助弟弟妹妹上学。
工作第二年的春天,黄举开从《青岛日报》上了解到,市妇联、团市委、市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向社会发出倡议,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少年儿童事业,积极为建设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捐款。尽管黄举开当时收入不多,但他想到:自己是一个从贫困家庭中走出来的学生,回想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如果没有国家的培养和投入,怎能完成学业?现在自己工作了,应当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于是,他决定每月从30多元工资中拿出2元钱,邮寄给有关单位。从1988年开始,黄举开的收入有所增加,于是他就每月捐出5元钱;自1996年至今,他每月捐款10元。21年来,黄举开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年年初,他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市儿少中心寄钱。
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苏勋珍一边陪着黄举开参观,一边说,每当收到黄举开寄来的捐款,内心就会被深深感动,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想见见这位默默支持少年儿童事业的热心人。
看到美丽的浮山湾畔这个由科技宫、艺术宫、少儿之家三座单体建筑组成,总面积18000平方米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不仅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而且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黄举开十分高兴,也深受感动。
对我市少年儿童事业共同关心的情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黄举开与中心工作人员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共同期盼:青岛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发展成为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艺术培训为基石、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增长点的儿童活动乐园,为全市140多万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王萍 本报通讯员 康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