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万州区市民胡权宗,因为“棒棒(搬运工)”余继奎的扁担撞了一下自己的妻子,夫妻俩便对余继奎先后施以耳光、棍棒的殴打,胡并且自称是公务员,出了什么事花钱可以摆平——胡此举顿时引起周围群众公愤,并由此造成数百人围观,致使交通堵塞。当地政府为此启动了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区
领导亲自赶到现场向群众解释、劝说,以平息众怒……
一次原本寻常的市井纷争,何以竟能引发一场导致政府“启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的群体事件?
歹徒街头行凶路人冷漠旁观之类的新闻,我们没少听说,但像上述这种群众非但没有置之不理而且踊跃参与其中,以公愤待之的事情,倒是比较少见。是什么让事情变得如此特殊呢?是“耳光”之类的殴打?显然不是,这类打骂行为在类似纠纷中常见得很,不足以成为特别的“亮点”。是胡自称“公务员”,并表示“出了什么事花钱可以摆平”的恃强凌弱、肆无忌惮?——报道中没有对此直接做出说明,但我们从当地政府对胡“冒充公务员”身份的强调以及为此反复“向群众讲明真相”中不难推测,胡权宗假冒公务员,在上述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分量。
这让人联想起前不久人大校园内一起“宝马”纠纷中当事一方的两句名言:“这件事情花多少钱可以摆平?”“明天你们就会知道我是谁?”从事后舆论对此的强烈反感中,我们不难体会“公愤”的心理来源。当然,宝马车主是真实的,胡权宗的公务员身份却是虚拟的,可为何虚拟公务员一句“出了什么事情花钱就可以摆平”招来的却是广泛的愤怒呢?如果我们不借此深思背后所透露出的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现实,真相恐怕不会那么容易了然。
关于干群关系,曾经有人做了一个戏拟:过去是“鱼水关系”,而现在是“油水关系”。虽然是戏拟,但也透露了部分真实,那就是现在的有些干部、公务员,不仅是脱离群众、浮在面上的,而且由于他们据守部门或一己的既得利益,已经在为政品质和内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有了质的区分、隔膜。公众因此对他们产生“非我族类”般的排斥感并不奇怪。
从本质上说,干群关系也属于人际关系的一种,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和谐人际的达成,都是人际双方基于平等、尊重之上相互沟通、体谅的结果。显然,如果其中的一方对另一方长期缺乏信任,对之深怀戒备,甚至从对方身上感到一种被剥夺、被歧视,那么随着这种屈辱心理不断积累,人际必然恶化,从冷漠走向愤怒在所难免。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显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语境下,要重铸干群的鱼水、血肉关系,就必须打造一个社会各利益群体能沟通顺畅、平等互动的制度环境,惟其如此,包括干群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人际才有和谐的可能。(张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