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胞胎”让人挑花眼
上周五,记者在书店看到,专门为2005年高考生量身定制的教辅书摆满了长长的六排货架,《突破重点线》、《高考神梯》、《高考真功夫》、《北大新考察》、《轻巧夺冠》……粗略统计一下,不下300种。如果仅看封面,书的质量高低、水平上下根本无从判断。因为,几乎每一本书都具备了畅销教辅书的必备要素:书名权威、专家执笔、知名出版社出版,当然定价也都在中等偏上。
记者注意到,面对眼花缭乱的教辅书,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显得无从下手。半个多小时内,在20余位购书者中,除一人准确报出书名外,其他的都在“泛读”。一位学生家长面有难色地告诉记者,孩子指名点姓要的那本书现在已经断货了,自己又不想空手而归,但是看来看去觉得哪本都不错,放弃哪本都可惜。看看一起买书的人,又发现买哪个版本的都有。可这些书都是“大块头儿”,每本至少200多页,哪儿看得过来呀?对此,负责该区的售货人员也表示,“没有绝对的畅销书,好多版本的销量都差不多,究竟买哪本,还得您自己拿主意。”
适用品种不足十分之一
当记者就此问题向业内专家讨教时,结果却令人颇感意外。东城区教研中心主任、化学特级教师郑克强老师语出惊人:“在这300多种高考教辅书中,比较适用的只有20多种。”问及原因,郑老师认为,目前绝大多数高考教辅书的编排都是按知识块,而不是知识体系,这对于主要考查对知识体系掌握、运用能力的高考来说,无异于“炒冷饭”。北大附中特级英语教师范存智老师也有同感,目前同类教辅书多是汗牛充栋,品质良莠不齐。主要问题一是雷同太多、缺少新意;二是一孔之见比比皆是,但又想充权威;此外,错误率也太高。
高考教辅书为何如此“相像”?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成本相差悬殊,目前不少教辅书并不是出版社组织人力、物力自主编写,而是书商、‘书虫’从中运作。也就是说,这种教辅书不是编写出来的,而是‘组’出来的,参加组稿的老师根本不用费劲,只要把平时的讲义和试卷整理一下就可以了。由于组稿渠道相仿,内容重复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严重的是,有些教辅书的专家、作者就是书商或‘书虫’本人,而内容则完全是既往版本的‘组装版’。”
挑选“精品”宜“四看”
怎样才能把握十分之一的“命中率”?郑克强老师建议,学生和家长在选购教辅书时应把握四条原则:一看版本,必须是2005版,而不是老版新用;二看“出身”,教辅书应出自权威专家和知名出版社之手;三看脉络,内容编排应按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四看变化,知识更新是否及时,对新试题分析是否到位。另外,建议考生多做高考题,而不是模拟试卷。同时,一家教育类书店的售货人员也向记者传授经验,放在货架显著位置的多半都是畅销书。
对此,《高考必胜方略》一书的作者相阳老师坦言,一本教辅书适合所有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成绩都能大幅提高的说法是不太现实的。同样,自己的新书更适合成绩中上,特别是单科成绩在110、120分的学生。
教辅不能取代教材
在教材和教辅之间,学生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范存智老师认为,根据英语的学习特点,非毕业年级首先应学好课本,教辅只占英语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就够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阅读,才是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正路。毕业年级则该当别论,课本、教辅、阅读各占三分之一才好。
郑克强老师也提醒,目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教材内的只占30%,因此学生自我训练,包括阅读课本、教辅及归纳总结的时间不应少于50%。但是,通读教材是基础,教辅不能取代教材。(天雨
晨报记者 徐虹) |
特约编辑: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