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往往害了孩子,现代家长也应——学会对孩子说“不”(上)
近十年来陆续成为年轻父母的美国人,在努力保证其子女成长的各种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要准备时刻应对孩子们突然冒出的形形色色的物质要求,而那个坚定的“不”字却越来越难出口,孩子似
乎也因此变得愈加“贪婪”。对此美国专家建议遭遇这些问题的家长,理智地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学会恰当地对孩子说“不”。
父母“投降”实录
美国女出版商埃洛伊丝·戈尔德曼曾努力寻找和儿子说“不”的时机。当只
有9岁的儿子本提出要买一台ipod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机时,她知道,花250美元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件很荒唐的事。
戈尔德曼和她身为某基金会负责人的丈夫约恩均收入丰厚。对他们来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什么要为这个连乘除法都不会算的小家伙买这样奢侈的玩意呢?
戈尔德曼知道,如果她在本的央求面前投降,本就会觉得妈妈能随时随地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如果她买了这个ipod,它的命运也会像其他玩具一样,要不了多久就会被丢掉或是忘记。本去年曾拼命要求买过一个蓝色小鼓,如今这个小鼓被“抛弃”在地下室里。
可是本不断央求,他坚持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戈尔德曼动摇了。本是一个好孩子,她想。她希望本拥有其他孩子都有的东西。在问过附近所有母亲之后,戈尔德曼终于投降了,不过她还没有放弃如何让本学会节制的希望。他们做了一笔“交易”。戈尔德曼说:“我们给你买ipod,但是你今年生日的时候就不能办生日晚会了。”“好,”本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但他马上问,“那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买一个笔记本电脑?”
琳琅满目的诱惑
这一代家长都是在崇尚节俭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那时候,每人每天都要听很多遍“不”这个词。戈尔德曼记得,她小时候,曾央求父母在她的房间里安装一部电话,如今这几乎已经不能算什么“要求”了。
今天的孩子要的比以前多,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有很多东西可要。对8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孩子们来说,个人电脑和游戏机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的“必需品”,而MP3播放器和纯平电视也是最基本的“日常用品”。
孩子已经想到如何得到这些东西的“策略”。一项针对美国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小孩子想要一些新东西的时候,很多人采取了“密集轰炸法”,通常孩子们在提出9次以上的要求后,家长们就会投降。一家市场研究公司近日的研究显示:孩子年龄在3到12岁的美国家庭,每年在娱乐、护理和阅读材料方面共花费538亿美元,这比1997年家长在这些方面的花费整整多出176亿美元。孩子们自己也花费了大量金钱,这些钱中有些是家长给的,有些是他们自己打工挣来的。2003年12岁到19岁的美国青少年共花掉了1750亿美元,比1997年多了530亿美元。
这种氛围下,即使最想说“不”的家长最终也不得不掏出自己的信用卡。盖伊娅·威廉姆斯是一名32岁的单身母亲,她在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担任管理
员。她每天早晨4点钟就要起床,6点钟赶到工作地点,每小时挣9美元。有时候,她不得不加班工作,这样才够支付孩子的新校服和其他的花费。尽管生活拮据,但她的孩子们还常常索要贵重礼物:15岁的达里尔和12岁的弟弟有最新型的PS2游戏机和好几盒游戏卡,每盒卡价值60美元。他们还有为了玩游戏而准备的大屏幕电视。“他们总是要一些有品牌的东西:耐克、古奇,特别是那些电视里明星代言的东西。”威廉姆斯说:“我总提醒他们,我支付不起那么多钱,但他们从来不会因此少要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在电视或录像中经常出现,然后其他的家长就会买给自己的孩子。”威廉姆斯知道她的孩子也想要,“我有时能在他们眼中看到,他们多想要那些东西,我要为他们买下来。”
这一代的孩子们都是电视的“受害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苏珊·林恩说,
“商家把这叫做一生的品牌忠诚,他们恨不得从小孩一出生就吸引住这些‘客户’。”
(10月22日《科学时报》珂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