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令毛泽东最终选择西柏坡作为解放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毛泽东为什么在延安就知道名不见经传的西柏坡?近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柏坡传奇》一书解开了这些谜团。 毛泽东和女儿在家里演《白毛女》
1943年6月10日,在延安毛
泽东的窑洞里,灯光亮了整整一宿。毛泽东在和自己的女儿一块儿演戏。“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窑洞里传出毛泽东那带有湖南口音的唱腔。他的女儿扮演喜儿,他自己一会儿演杨白劳,一会儿演黄世仁,两人一边演戏一边研究戏的内容。直到深夜,毛泽东仍意犹未尽,又找来其他领导讨论剧情。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描写一名农村女子同恶霸地主和封建势力进行抗争。“白毛仙姑”的故乡就在河北省平山县。
毛泽东很早就关注平山了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十多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时,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毛泽东把刘少奇他们指向白毛女的故乡,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白毛女》这部戏,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并未到过平山,连晋察冀都没有去过,但是他很早就在报纸上关注平山了。山西的《朝阳日报》曾报道过平山县红军游击队的消息。1938年7月,《新华日报》再一次发表了一篇长篇采访通讯《一个不平凡的县》,详细报道了平山县抗日游击队和“平山团”的事迹,平山县以抗日模范县享誉全国。
1938年9月,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正好遇到了一个平山人。那天担任“值班”队长,后来在沈阳军区后勤部任职的曹慕尧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作完报告后,毛泽东见他在值班,就同他攀谈起来,当得知他是平山人时,毛泽东“哦”了一声,显得很感兴趣。毛泽东说:“我正想了解你们平山的情况,你是否清楚?”曾担任过平山县委书记的曹慕尧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向毛泽东介绍了一番。“你知道聂荣臻同志的司令部就设在平山县的山区吗?”“知道。我们县不断有人来延安,经常带给我家乡的消息,八路军与当地的人民已建立了鱼水般的亲密关系。”
不久,曾被《新华日报》报道过的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调陕北担任延安保卫任务,后又参加了南泥湾垦荒、南征北战和中原突围,毛泽东曾多次亲自接见他们,从他们那里又了解到不少关于平山县的事情。这一切都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同平山亲近起来。偏偏这时候平山又出了《白毛女》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毛泽东在中央工委临行前,首先想到白毛女的故乡平山县,应是情理之中了。
“这个村子叫西柏坡”
刘少奇见到正在平山县封城村指挥正太战役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商定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住址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白毛女的故乡在哪里?”“白毛女的传说就出在平山县。”聂荣臻回答说,“平山可是个好地方,甭看喜儿一家穷得过不了年,可这里倒是个富饶的地方。连这里的老百姓都有这么一句俗话———‘平山不贫,阜平不富’,尤其是滹沱河两岸,真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的‘乌克兰’。”刘少奇“噢”了一声说:“事情原来这么巧。”朱德接着说:“我看一下平山所处的位置。”有人递给他一张地图,他边查看边说:“要跟全国各地联系较为方便的地方,即交通比较畅通却又不能在大平原上。”“要考虑到最后指挥大决战的适当位置。”刘少奇又加了一句。“看这里,”聂荣臻指着地图上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衔接的地方说,“这里从抗战开始就是我们的根据地,群众基础很好。用不用到那一带去看看?”“去看一看吧?”刘少奇征求朱德的意见。
朱德派他的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由聂荣臻的一位副官陪同,骑马沿滹沱河南岸逆流而上,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查看,一直走出30多公里到了洪子店镇,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地方。渡过滹沱河,他们沿着北岸顺流而下。没走多远,三个人眼睛一亮,几乎同时问了一句:“这是什么地方?”农民们看看他们身上穿着的八路军的服装,高兴地说:“这个村子叫西柏坡。”三个人都看准了这个地方,潘开文绘制了一张地图,在地图边上列举了选中这里的理由:地理位置适中,正是大山与平原的交界处,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进可通向全国各大城市,退可固守太行。地图很快就摆在了朱德和刘少奇的桌面上。两位领袖一边查看地图一边听取潘开文的汇报。刘少奇忽然想起了什么,问潘开文:“西柏坡?是不是有个柏树传说的村子?”“少奇同志去过那儿?”潘开文感到很意外,因为他今天真的在西柏坡听到了“柏树的传说”。“是主席讲的。我们离开陕北的那天,主席对我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吧。听说那里有个西柏坡,是个十分富饶的地方。’怎么会这么巧,你们偏偏就选了这个西柏坡!”
考虑到此次中央工委选定的地址可能就是将来中共中央要安家的地方,刘少奇和朱德商量了一下,决定再派几个人到西柏坡认真考察一下。第二次考察西柏坡的是安子文和廖鲁言等人。他们认为那里不错。至此,西柏坡终于浮出水面,站在了历史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