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结束的“山东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战略(济南)峰会”上,青岛市副市长于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番话令人深思:世界上任何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大批中小企业的支撑。失去所有的零部件来源,“航空母舰”便成为空壳。这番话点出了青岛配套能力弱的“致命伤”。
&n
bsp; 博士生导师、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隋映辉研究员不久前针对青岛市的制造业产业配套问题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表明,作为山东经济龙头的青岛市的产业聚集度、产品配套率明显偏低,其中最有优势的家电产业本地配套率仅为25%左右,计算机、手机等产品的配套率不到10%。以海信电视为例,其元器件供应商本地只有5家,仅占整个供应商的3.5%,而且基本上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元器件。鉴于产业配套能力弱,海信集团将CDMA手机迁往广东,这是因为海信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生产手机比在广东每部成本高出20元。
在前不久结束的“青岛日本周”活动上,一些日本企业家和学者也对青岛配套能力弱抱有同感。日本东洋电装株式会社顾问三浦登己先生认为,产业链不完整是日本企业家普遍担心的问题,这也是阻碍日本企业投资青岛的关键。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投资建厂,企业产品需要的零部件在当地可以顺利解决。而在青岛办企业,不但要考虑如何选厂址、培训技术工人,还要考虑产品配套问题。日本大学商学部小阪隆秀教授认为,在日本国内,许多发展成熟的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往往更看重该地区产业集聚性的高低,相比之下,区位优势在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再是第一要义。
如何使青岛配套能力弱的“软肋”尽快硬起来?“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课题组组长、留日博士陈伟为此支招:青岛的民营企业应该首先当好配角,借势壮大。一方面可以借助海尔、海信的品牌优势,努力成为这些大企业所需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另一方面进军外资企业需要的配套产业,甚至成为“世界500强”不可或缺的外加工协作企业。陈伟认为,环黄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半导体、汽车和钢铁的世界生产基地,其中半导体和钢铁产量已经分别接近于世界总产量的1/3和1/4,轿车产量也接近于世界总产量的1/10,随着汽车、电器机械、半导体和一般机械产业的集聚和市场的扩大,今后日韩对环黄渤海经济圈的投资会不断扩大,这些产业的配套领域大有作为。记者
刘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