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食品工业已连续14年在工业产值、销售收入上居全国首位。该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经验为全国称道。但山东食协负责人认为,目前山东与上海、江苏、广东等食品工业强省(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山东要实现由食品大省向食品强省的跨越,必须在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上实现突破。
龙
头企业须壮大。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公布的2003年中国食品工业100强企业中,山东有13家企业入围。这13家企业销售收入的总规模为274亿元,企业平均规模为2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20.25亿元,平均利润额为1.56亿元。而入围企业数量少于山东的上海、江苏,企业销售收入、赢利水平却远远高于山东企业。如上海市,11家入围企业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507亿元,是山东的1.85倍,企业平均规模为46亿元,是山东的2.2倍;实现利润总额为63.09亿元,是山东的3倍,平均利润额为4.85亿元,是山东的3.1倍。江苏省入围的9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25亿元,是山东的2倍。从山东、江苏、上海三省(市)入围企业所居位次上看,前50强企业中,山东只有青岛啤酒、山东金锣、诸城大龙、烟台张裕4家企业,而上海有8家企业,江苏有6家企业。山东入围企业大多数居于中下游位置,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与食品加工业相比,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也是制约山东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薄弱环节。2003年,山东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88亿元(不包括烟草工业),其中食品加工业为1462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3.5%。而食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只有268亿元,饮料制造业240亿元。在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中,山东只有啤酒、葡萄酒、味精等三大行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而附加值较高的冷冻食品、罐头、果汁饮料、乳制品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在全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如山东小麦粉年产量超过700万吨,但下游产品饼干的年产量只有二十多万吨,方便面产量也不到二十万吨。
山东食协负责人认为,山东食品工业与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上。山东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0家,而制造业企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5家(不包括烟草企业)。这种以原料型粗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全省各级政府为解决农产品转化而大力发展加工业,相对在制造业上投入较少,对制造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造成的。山东食品工业每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高达100亿元,其中加工业企业占去了80%,而多数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企业却上项目难、贷款难,最终导致发展难。
山东食协负责人说,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山东的优势已变得不那么明显了,要有危机意识。山东要实现由食品大省向食品强省迈进,就必须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上下大气力。如果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上不去,提高行业赢利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未来5年中,山东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能否尽快发展,是增强行业竞争力,缩小与上海、江苏、广东等食品强省(市)差距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