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青岛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首位”原则,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按照“齐抓共管、完善机制、提升品位、培育特色、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青岛大学在德育工作中重视德育工作的创新,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创造性、针对性、实效性,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主要体现在:
“六个一”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青岛大学始终把德育摆在首位,在德育理念、德育目标、服务体系、队伍建设、课外育人和关心特殊群体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学生德育工作逐步形成特色:
———一个创新的德育理念。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深化对德育理念的认识,从四个方面形成了学生工作德育理念。一是德育首位:按照高校育人要求,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二是以人为本:改变居高临下、封闭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把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和塑造健全人格作为德育出发点;三是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价值取向,适时调整工作机制,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四是求真务实:建立德育目标责任制,“虚工实做”,“虚工做实”,事事有人想,件件有人抓。
———一个明确的德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青岛大学把这一目标归纳为高举一面旗帜,围绕一个任务,培养两种能力,坚持三个方向,达到四个统一。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两个能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育人;达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自身修养的统一,掌握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国家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一套完善的德育服务体系。德育工作需要完善高效的工作平台。青岛大学建立了德育教研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学工在线网站等完善的服务体系,针对形势变化和学生特点,调整德育课程,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手段,加强德育措施,推动德育工作向着管理更规范、服务更到位、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工作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支充满生机的德育队伍。按照“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要求,不断加强对学生政工队伍的培养,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大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对学生党团工作和班级建设、学生自管会、大学生文明督导协会等实施德育目标考核,推行争先创优激励机制,着力在学生中培育各类骨干队伍,壮大学生工作积极分子队伍。
———一个新型的课外德育环境。伴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学生公寓作为课外育人阵地的地位日益重要和突出。通过公寓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优化公寓德育环境,强化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意识;瞄准公寓文化建设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结合点,提高德育工作亲和力,占领德育主阵地之外的“第二战场”。
———一项服务特殊群体的暖心工程。青岛大学34000名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分为家庭不健全学生、家庭有变故学生、生活有困难学生、心理有障碍学生、思想行为偏激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等6种情况。让这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同学一样获得同样的教育、同样的关怀、同样的机会、同样的发展,是责任也是义务。为此,青岛大学实施了服务特殊群体的暖心工程,通过心理资助、学业资助、精神资助、家庭资助、社会资助等措施,在特殊群体中培育了一批品学兼优、自强不息、奋发成才的学生,许多人获得全国、省市优秀学生称号,有的被保送研究生。
共青团“五个工程”
———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体系。充分运用“青大青年”网站、《青年工作信息》等文字与电子载体,发挥各类学生社团、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以建党、建国等重大节庆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等纪念活动为契机,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理论研讨活动、主题教育活动、重大节庆活动。通过开展“学习三个代表、做诚实守信大学生”、“学习许振超、做合格大学生”、“学习奥运精神、争做时代英才”等主题教育活动,对青年学生开展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着力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教育体系。
———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工程”,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五个一要求”:即建立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一套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成立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编辑一本大学生学报,全面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2002年、2003年、2004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青大学生共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及山东省一等奖4项;2003年,两支代表队均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在今年举行的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上,青大学生又摘取铜牌。
———实施“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重点扶持“周五之夜社会文化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大师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博士论坛、著名企业家论坛、艺苑漫步等精品讲座。著名企业家、知名学者、社会文化名人、老红军都曾应邀登上青大讲坛。这些精品讲座增长学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已经成为广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道道文化大餐,构成了青岛大学良好的学生学术服务体系,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学校还通过培育校园文化精品和评选校园文化明星,发挥骨干带动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工程”,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邀请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团体到校内进行专场演出,将京剧、杂技等国粹艺术传播给广大青年学生。开展“话剧普及周”,帮助同学们叩响高雅艺术之门;举办“文化艺术节”及各类文艺竞赛活动,鼓励青年学生自主创作,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高雅艺术的普及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和艺术欣赏及创作水平:在今年高校工委举办的“永远跟党走”文艺汇演中,青大选手获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首届青岛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青岛高校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一等奖获得者中,均有青大选手。
———实施社团建设“百团争艳工程”,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在数量上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找到社团加入,在质量上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社团加入。学生社团发展迅速,从几年前的20几个发展到100余个。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节”,设计开展活动50余项,参加学生近万人;精彩活动层出不穷,呈现出“百团齐放,百团争鸣”的良好态势。每年举办的精品社团评选活动激励着各学生社团相继推出和开展精品特色活动:由“邓研会”举办的邓小平理论学习经验报告会,各类社团举办的辩论赛、街舞大赛、校园歌手大赛、“双语”演讲大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已经成为广大同学乐于参与、增长学识和才能的品牌性活动,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校园文化明星和文化建设骨干,带动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构筑完整的资困助学育人体系
青岛大学贫困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目前,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34000人,月生活费支出在180元以下的经济困难学生约占总数的22%,月生活费支出在150元以下的特困生约占总人数的10%。本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原则,学校党政领导始终把关心和帮助特困生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定期召开专题学生工作会议,研究解决特困生问题,总结推广特困生资助和管理经验,不断扩大资助范围,构筑起富有特色的资困助学育人体系。
完善资助体系。从1999年开始,青岛大学为贫困生群体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档案,并将其分解细化为“一般贫困生”、“特别贫困生”、“少数民族贫困生”、“贫困孤儿学生”等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予以资助。为特困新生开辟入学“绿色通道”;除设立入学奖学金外,还采取“奖、贷、助、补、减”等政策措施,使每个需要帮助的贫困生都能得到及时资助。
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在助学资助体系中逐步减少学费免、减份额,将减免部分转移到勤工助学份额中,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尽可能多地为特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以此提高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学校开辟勤工助学固定岗位900多个,临时性岗位3500多个,用于勤工助学的经费逐年增加,每年都发放勤工助学酬金200万元。
做好特困生的心理扶助工作。建立特困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咨询课;本着“平等、关爱、帮助”的原则,对性格内向的特困生开展“一帮一”结对沟通工作;对思想偏激、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由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治疗;设立特困生信箱,建立信访制度,做好同特困生交流沟通的工作;召开优秀特困生事迹报告会,宣传优秀特困生的先进事迹,鼓励广大特困生自强不息,发奋学习,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制定实施信访、家访制度。从1999年始,学校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把家庭不完整、性格特别内向、生活特别困难等五类贫困生确定为重点家访对象。5年来,学校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共走访了1020个贫困生家庭,足迹遍及山东省内各地,累计发放慰问金近百万元。学校还通过给家长发公开信的形式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取得的进步,通报学校的建设发展情况,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发展的建议,争取学生家长协助学校做好特困生工作,实现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联动。
拓宽筹资渠道,依靠社会力量资困助学。学校积极与青岛建设银行联系,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协议,拓宽特困生经济救助渠道。大力争取社会力量资困助学。据统计,目前已有10多家企事业单位、基金会在青岛大学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特困学生,每年总额达80万元。
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资困助学育人机制,让贫困生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注和厚爱,激励着他们自强不息、奋发成才。
全面推行大学生德育导师制
早在2001年,青岛大学即探索实施大学生德育导师制;创新的德育形式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关注。今年,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导师制的意见》,全面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导师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定期就大学生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评优、工作研究与交流等进行研究部署。各学院也相应成立了大学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大学生导师的选聘、工作考核和日常管理,组织导师开展工作研究和交流活动。目前全校已有19个学院320个班级实施了大学生导师制,359名教师成为第一批大学生导师,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60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71名,其中博士28名,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有效整合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成长成才育人服务保障体系,使全员育人机制得以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与党团组织和班主任、辅导员一道构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纵横交叉的立体结构,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距离”教育变为“贴近”教育,由粗放式管理变为细致引导,由表层教育变为细致的思想、业务、生活上的全面渗透教育,扩展了德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形象设计提升办学理念、丰富德育内涵
青岛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2000年开始,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和庆祝合并办学十周年,学校党委决定启动青岛大学形象设计工程,征集、论证和确定校训、校徽和校歌,对学校的视觉识别系统(VI)进行规范设计。
新启用的校训、校徽和校歌,厚重而典雅。校训渗透着厚德载物、虚怀若谷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体现了求真、崇实、尚美的大学精
神;校歌词旨隽永,气势宏伟,含义深刻,既传达了青大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办学宗旨,又表现了青大人自强不息、创新有为的理想追求;校徽则与校训、校歌浑然一体,互为阐释,精确地表现了校训和校歌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
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学校标识、标准色、标准字等诸多要素,通过可视形象展现和体现了学校的鲜明个性。学校形象设计既实现了一般德育目的,又超越了一般德育工作,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同时,学校实现了在办学理念、形象认知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广大师生则经受了一次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洗礼。
美育德育互渗,构筑审美型德育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和美育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相互交融。青岛大学注重发挥美育在道德建设中的影响力和教化功
能,以人文教育为根基,以艺术课程为核心,以第二课堂为舞台,实践“以美育人”新模式,促进了德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
青岛大学依托专业艺术教育,发挥艺术类专业特长和综合大学的艺术资源优势,突出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全面提高专业艺术教育水平,以专业教育辐射公共艺术教育,全面普及、重点提升、营造氛围、陶冶情操的工作思路,全方位、高品位地广泛开展普及性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实施审美型德育的新途径。专业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音乐鉴赏》、《合唱与指挥》、《中国画鉴赏》、《西方现代美术鉴赏》、《版画》、《油画》、《书法》等20余门艺术教育普及课,通过较为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艺术构思、艺术创作、艺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普及艺术教育理论的同时,突出艺术教育本身的审美追求和人文内涵,注重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塑造高雅、丰富的情感世界,拓展艺术认知的空间,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环节。
每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已成为青岛大学普及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经典名片欣赏”、“周末影院”,使师生们跨越时空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艺苑漫步”讲座涉及舞蹈、音乐、绘画、书法、戏剧、器乐等艺术门类,使听众在艺术审美中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夜晚。美术学院的展览场地每年面向全校举办专业教师、访问学者、海外交流作品展和毕业设计展等数十个学术专题性和群众普及性展事,推动了大众化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校园歌手大奖赛”、“服装表演大赛”、“教职工书画展”等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及“魔方剧社”、“舞蹈协会”、“书画协会”、“音乐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艺术类团体、协会则为同学们提供了提高艺术素养和艺术表演、艺术欣赏水平的各种舞台,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德育,是一项为了明天、面向未来的事业,更是铸造灵魂、创造未来的事业。青岛大学的德育建设和迎评工作,党委重视,氛围浓厚,全员参与,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对高校加强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青岛大学将以迎接德育评估为契机,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把这项为了明天的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特约编辑:yx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