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在最新一次跟踪抽样调查中,得到了一串颇耐人寻味的数据:上海的“科技富翁”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且富有。但同时,调查人员也发现,欲了解“科技富翁”的个人财富,何其困难——“科技富翁”要比商海“弄潮儿”低调得多。
政府推动有沃土
据了解,在历年来本市通过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的项目中,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参与要素分配的项目比重,已从2001年的33%上升到2003年的49%;目前科技人员中占有股权的已达30%,比2001年增加了10%;人均持股从2001年的30余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40余万元;持股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40岁,下降到如今的35岁。
专家分析说,“科技富翁”茁壮成长的“沃土”在于政府的推动和《十八条》政策的落实。比如,不少高校近年来纷纷出台规定,技术入股要量化到个人,技术人员可以占大头,以解决过去技术入股“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企业个人均低调
不少人还记得,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上一次抽样调查中,最年轻的“科技富翁”是名女青年。但这一次的调查却无从确认新一届最年轻的“科技富翁”。不少科技企业只在调查表上填写了整体情况或平均水平,而不愿意透露“科技富翁”的个别实力。
据分析,这其中不排除人们的观念普遍尚未在高新技术成果和个人财富之间划等号。有的企业以技术入股或成果转化获益提成的方式奖励科技人员,但这一做法并未推开。科技人员自身也大都选择“守口如瓶”。有关专家指出,新《十八条》出台在即是一个利好消息,随着政策的改进和宣传,整个社会将最终对“科技富翁”形成司空见惯的认知度。(董纯蕾)
特约编辑:舒薇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