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公布的物价上涨数字,成为百姓生活中真实感受的一种压力———物价走势:牵动我们的神经
今年以来,不断公布的物价上涨数字不再是枯燥和晦涩的了,它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真实感受的一种压力。前不久,来自央行的一份对全国50个城市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城镇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1999年开展这项
调查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
食品“领涨”物价攀升
猪肉是许多市民每日餐桌上的“必需品”,谁能料到它会成为此番物价上涨的参考标志。从市物价局提供的市内四区市场部分农副产品平均零售价格检测表看,今年1月20日的剥膘猪肉价格是8.03元/500克,到了9月20日则是8.53元/500克。
当然,上涨的不只是猪肉,来自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今年1-9月份,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即物价总水平累计平均上升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是主要因素,据统计,1-9月份,我市食品类价格累计平均上涨5.2%,拉动全市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9个百分点。
其实,我市今年上半年食品类价格就在不断的“提升”。据统计,1-6月份,大米和面粉价格明显上涨,同比涨幅分别为18.0%和16.7%,花生、大豆等油脂类价格同比上升20.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5.4%,鲜蛋价格上涨30.3%。
或许,鲜有普通居民会关注并记住这些商品价格涨幅的具体数字,但对他们来说,高于平均物价涨幅的食品价格对生活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人们不可能对此视若无睹了。
涨价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从大家的钱包里拿走了数额不等的钞票,许多人都会为此感到心痛,虽然心痛的程度有所不同。据市统计局公布的对7月份我市城市居民收支情况的抽样调查,当月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8.9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其中,居民人均食品消费273.70元,同比增长18.6%,居八大类消费之首。不难看出,食品涨价是导致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生活艰辛的城市低收入人群来说,粮肉蛋菜等食品是家庭的刚性支出,价格上涨的结果将会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市经贸委有关人士介绍,猪肉价格上涨是由于我市生猪货源紧张,进入5月中旬后生猪肉价格出现持续上涨现象,而导致毛猪价格上涨则是因为玉米、麸皮等饲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另外,全国性生猪货源紧缺则进一步加剧了肉价提升现象。
为吃肉发愁的不仅是青岛市民,全国其他城市情况雷同。根据商务部监测数据,8月份全国猪肉平均零售价为1.46万元/吨,生猪价格为9.8元/公斤,同比上涨54%,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市猪肉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市经贸委有关人士预测,随着生猪补栏量的增加和天气的凉爽,猪肉和生猪价格可能小幅回落。不过,目前猪肉的这种价位还会持续到明年春节后。
许多市民是从食品类价格感受到物价上涨了,但专家提醒,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是局部的、结构性的。这种“诠释”主要是说此次物价并非全面上涨,有关数据验证了这种“说法”。比如,1-9月份,我市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7%。受汽车、移动电话等商品价格走低影响,1-9月份,我市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2.2%。受部分中成药及西药价格下调影响,1-9月份,我市医疗保健类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4.6%。
物价上涨事出有因
对今年物价快速上涨拉动作用最大的是食品类价格,在食品类指数的大幅上涨中,粮食又起到了领涨作用。目前,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一致认为,近年来粮食供需缺口不断加大,是本轮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资料显示,在1998年的前几年,由于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供过于求,粮价从1998年开始一路走低,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大幅下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不得不削减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种粮投入,导致粮食产量从1999年开始连续5年减产。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为8614亿,创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粮食需求量因人口的增多和工业用粮的大幅度增加而逐年稳步上升,从而导致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粮食库存下降。
毫无疑问,供求关系的转变,即由严重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的市场反应就是粮价上涨,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极其自然的。据测算,2004年前8个月,粮价同比上涨28.0%,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贡献率为21.8%,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87个百分点。同时,粮食价格上涨又在相当程度上带动肉禽蛋和水产品价格上涨,可谓是“粮价涨,百价涨”。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粮食是本轮物价上涨的“领头羊”,但不同地区的物价涨幅却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市统计局的数字,上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指数是102.0%(与上年同期相比),郑州排首位,指数为105.9%,青岛指数是102.0%(与全国平均指数持平),居22位。有关专家解释,各地物价涨幅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粮价涨幅的差异,地方政府的调价、平抑价格的政策措施以及当地经济结构和市场发达程度的不同等造成的。各地经济结构、市场发达程度以及政府政策措施的不同,导致价格传导机制的差异,最终使得价格增长速度不一。
从宏观角度看,投资需求过快增长是此轮价格上涨的重要诱发因素。根据统计,我国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今年一季度更是高达43%。投资需求(尤其是在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行业等)的强劲增长,对铁矿石、原油、棉花、钢材、水泥、部分有色金属、电力等的消费大量增加,导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回升。另外,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对我国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探究此轮物价回升的主要原因,用专家的分析作结论,那就是“既有成本推动,又有需求拉动;既有内生因素,又有外生因素。”如此复杂,又如此简单。
如何看待物价走势
“在本轮消费物价持续上涨中,翘尾因素一直是一个主要因素。”
这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他说,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去年下半年物价上涨带来的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只有三分之一。
其实,“翘尾因素”已多次被统计部门提及。市统计局19日在媒体披露,今年1-9月份,造成我市食品类价格明显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粮食价格翘尾影响大,其比去年同期上升14.9%。
众所周知,粮食价格是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上涨的,尽管粮食价格上涨必然会使鸡蛋、肉禽等相关产品上涨,但是,肉、禽、蛋相对于粮食属于下游产品,其价格的上涨会滞后于粮食,比如,粮价上涨对肉价上涨的影响要半年左右才能见效果,因为生猪出栏需要半年时间,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何谓“翘尾因素”。
面对“翘尾因素”,说起此轮物价上涨,有人担心会不会诱发以往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造成物价持续、大幅度的上涨。许多专家指出,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发生。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两次严重通货膨胀,都是由于投资持续超常增长和粮食持续减产“双碰头”造成的。此轮物价快速上涨也不例外。但与前两次发生的通货膨胀显著不同的是,这次党中央和国务院提早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针对粮食减产问题,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降低农业税、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目前秋粮丰收在望。若无大的自然灾害,全年粮食生产有望达到年初确定的9100亿斤的目标,粮油价格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推动力将会逐渐减弱。
毋庸讳言,眼下“翘尾因素”还没有完全消失,物价上涨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22日在第十三届人民政府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市场供应和物价工作,加强“菜篮子”、“米袋子”等重要商品的储备与市场调控,继续加强市场物价监管,防止市场物价出现大的波动。
最后,还有一句赘言:无论物价的走势如何,但有一组物价以外的数据也值得关注———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6元,同比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048元,同比增长12.4%,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双双跃上了两位数。
责任编辑: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