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事情,挺耐人寻味———
“贺岁片”,我们都不陌生。岁末年初,不少人总要走进影院,傻呵呵地笑上一回。
东邻日本也有“贺岁片”。今年的“贺岁片”是一部从中国引进的、描写中国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创业史的《首席执行官》,12月份先在东京和大阪、明年1月在全日本上映。
10月中旬,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和著名导演吴天明,应邀赴日参加该片的首映活动。本报记者随同前往,想探探日本人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有您这样的企业家
东京的日本记者俱乐部,是官方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地方。10月12日上午,《首席执行官》面向时政和经济类记者的新闻发布会,在这里举行,百余位日本及世界各大媒体驻日记者出席了会议。西装革履中,不乏鹤发鸡皮的老者。中国的非官方人士在此亮相,据说这是第一次。
发布会前,日本记者俱乐部石川次长与张瑞敏和吴天明会面。石川先生说:“今天出席会议的记者,有三分之一已经看过电影了。一会儿他们可能会问:电影里的凌敏,和现实中的张瑞敏,有多大距离?”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没等张瑞敏开口,吴天明抢先说道:“无论深度、高度还是广度,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都不及海尔和张瑞敏的1%!”
这句话,成为吴天明此次日本之行,跟媒体和观众见面时的“保留内容”。
他说:“我是被海尔和张瑞敏的创业精神所感动,才拍这部电影的。我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海尔和张瑞敏的这种创业精神。我深深地感到,张瑞敏就是中国当代的民族英雄!把张瑞敏叫做民族英雄,这个称谓一点也不过分。”
记者了解到,这部电影原本是准备拍20集电视剧的,青岛方面请来吴天明执导。看了剧本,吴不大满意,便提出亲自到海尔去看看。———这是2000年春天的事了。这一去,吴天明便“陷”在海尔,达两年之久。一波三折之后,最后由中影集团投资730万元,拍成了一部电影。
“但电影怎么写,是个难题。”面对百余位日本记者,吴天明说:“一般来讲,一部影视作品,得有好看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比如三角恋爱,或者是锅炉爆炸啦。可海尔没有这些。最后,我们决定走纪实的路子,提出一个创作原则,就是这个影片的故事,不离开海尔。因为我们觉得海尔和张瑞敏的故事,本身就很感人。”
发布会上,张瑞敏对记者们说:“1984年海尔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读过日本三洋电机创始人井植岁男写的一本书,里面‘没有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奋斗精神’的话,特别是他把中国的一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改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己’,对我产生很大影响。20年来,海尔和很多日本企业打过交道。海尔不仅是引进日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更主要的是学习日本企业的创业精神。”
发布会上,记者们比影片本身更为关心的,是海尔进入日本市场以及与日本三洋公司合作的情况。张瑞敏透露说,海尔今年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额,预计为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50%以上。
午餐时,吴天明对本报记者透露了影片中一段4分钟的“不为人知”的情节:市委书记找凌敏谈话,想调小有成绩的他到市里去当干部。凌敏说,当官得有三“子”———笔杆子,嘴皮子,心眼子。“我怎么能行?”书记说,你文章写得不错,也挺能说的,心眼儿也不少。“怎么不行?”凌敏道:“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家。”
记者当面向张瑞敏求证这段情节的真实性,张一笑而过。
12日下午,是《首席执行官》与日本文化娱乐类记者的见面会。文娱记者的休闲随便,跟上午的政经记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见面会后,张瑞敏接受日本《每日新闻》和美国《新闻周刊》驻日记者的联合专访。谈到国际化问题时,记者问:“海尔现在进入世界市场,跟当年日本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环境很不一样。那么,海尔进入世界市场,是不是比当初日本企业更为困难?”
张瑞敏说:“海尔进入美国之前,研究过大量日本企业进入美国的案例。好像不能说日本企业进入难度小,海尔进入难度大。当初日本企业跟欧美企业比,也没有什么优势。但日本企业很快就起来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戴明在美国没有受到重视,在日本受到了重视。中国企业现在跟日本企业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中国企业能不能成功,关键要看能不能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信息化对大家都是新的东西。谁能抓住这个机遇,创造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谁就能成功。如果还停留在质量、技术层面上,就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也就很难取胜。”
专访结束后,日本记者对中国同行说:“日本消费者对家电产品非常挑剔,而且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基本不感兴趣。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海尔万一在日本市场没有取得成功,也没有关系,因为日本市场是很特别的;海尔在其他国家取胜就可以了。”
12日晚上,东京电视台著名的《世界商务》栏目,对张瑞敏做了15分钟的直播专访。当晚,东京电视台卫星频道又做了重播。海尔人创业之初“砸冰箱”的历史画面,和当天晚上张瑞敏在东京银座仰望海尔广告的情景,一起展现在日本观众面前。
专访开始前,东京电视台的一位负责人对张瑞敏说:“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有您这样的企业家;现在已经没有了。”
在北京读过汉语的片山朋子小姐,为记者此行担任翻译。看到影片中德国专家到海尔验厂时工人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她流泪了。她说这让她想起了曾在三菱重工工作过的父亲,在她小的时候经常加班的情景……
据引进该片的日本富士映像公司总经理仲伟江先生介绍,他们是在中影集团举办的一次“北京放映”活动中见到该片的。开始,看介绍以为是部纪录片,看了影片后,甚为感动,决定作为“贺岁片”在日本推出。仲先生介绍说,日本国内以企业创业史为原型的同类影片,好像只有两三年前的一部描写JVC公司开发“大1/2磁带”的片子,叫做《太阳还会冉冉升起》……
“太阳”,是在九十年代“西沉”的……
“太阳”,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西沉”的……
1989年,曾任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驻日首席记者的比尔·埃莫特,出版了一本剖析日本经济的畅销书———《太阳也会西沉》,三个月内,在日本卖了30万册。
那是从战后废墟上崛起的日本经济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与该书在日本畅销的同时,在欧美国家,由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和日本国会议员石原慎太郎合著的《敢说“不”的日本》,正大行其道。
但事实,很快就验证了这位《经济学家》主编的先见之明。以1990年东京股市暴跌和由此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为起点,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的衰退期。经济增长率从七十年代的10%,到八十年代的4%,再到九十年代的1%;而且至今未能走出低谷。20世纪整个九十年代,被日本学界悲叹为“失去的十年”……
“500强”,也许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但“500强”肯定能说明不少问题。近年来,伴随日本经济的衰退,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名单中,日本企业所占的席位越来越少。《财富》杂志今年7月间发表的一份对“世界500强”十年变化的研究显示,2003年的“世界500强”中,美国企业189家,比1994年增加了38家;日本企业82家,比1994年减少了67家;中国企业16家(含香港1家和台湾1家),比1994年增加了13家。日本,是“世界500强”名单中企业数量减少最多的国家。
电器和汽车,是“日本制造”的典型代表。由于内需不足,海外市场又遇到了质量不断提高、价格更具优势的“中国制造”的挑战,2001年,日本九大电器公司,有六家(日立、松下、富士通、NEC、东芝、三菱电机———按亏损额大小排序)出现亏损,赢利的三家(索尼、夏普、三洋电机)净利润分别只有153亿、113亿和17亿日元。
为摆脱困境,近几年,日本各大企业纷纷推出改革措施,但也是积重难返。已于1989年病逝的松下幸之助等日本老一辈创业者,成为人们普遍怀念的对象……
2002年春天,一位中国企业的总裁到日本考察。在松下电工,看到办公室、会议室和走廊里,到处张贴着一幅宣传画———
一艘就要撞上冰山的巨轮!
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惟有你。”
有人分析说,“日本制造”走入困境,主要是创新不足。因成功拯救日产汽车而声名大震的法国人卡洛斯·戈恩说:“日本企业造就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工人,但没有造就出全世界最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海尔真正需要的,是“点亮日本消费者心中的灯”
12日傍晚,张瑞敏冒着小雨,到东京银座看了设在和光百货对面、七宝大楼顶上的海尔灯箱广告。暮色之中,醒目的“海尔蓝”熠熠生辉。去年8月20日的广告亮灯仪式上,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引来各方嘉宾的一片掌声。她说,在寸土寸金的东京银座点亮一个广告牌非常不容易,它需要企业的实力作为后盾;但海尔真正需要的,是“点亮日本消费者心中的灯”!
据了解,这块位置原来的广告主是富士胶卷。海尔拿过来后,一签就是5年。出于商业方面的原因,记者不便透露海尔的广告费用几何。可以作为参照的是相距二十来米、旁边另一座大楼顶上一家日本电话公司的广告,制作费不算,一年的发布费就两亿日元,据说是全世界最贵的广告牌。
“曾几何时,索尼等日本企业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推出自己的广告牌时,曾让美国人惊呼‘日本人来了’!”日经BP社报道说:“今天,中国企业的海尔开始以国际品牌的形象出现在日本,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带给日本企业的刺激可想而知。”
然而,“走出去”的艰难“里边的人”恐怕很难体会得到。时振玉,200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海尔工作,今年3月由海尔研发推进本部派驻日本。他起草了协议,日本人说不行,要由日方起草。晚上吃过饭,有时还要灌点酒,临别时日本人才把协议交给他。回到宿舍,熬到凌晨4点钟,画上一个表,逐条分析对海尔的不利所在。第二天早晨,27岁的他,又一个人独自面对五六个总年龄超过250岁的日本人,进行谈判……
海尔,1995年以来,一直把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作为努力目标。那一年即1995年,海尔销售额43亿元,是同年“世界500强”最后一名的十三分之一。到去年即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到806亿元,已是同年“世界500强”最后一名(日本川崎重工,营业额101.7亿美元)的十三分之十二。今年前8个月,在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的大环境下,海尔国内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55%,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额;海外市场更是翻番增长。2004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记者估计,明年7月,海尔将圆梦“世界500强”!
如果海尔能在2004年跻身“世界500强”的话,其意义可非上汽集团2003年进入“世界500强”可比。因为上汽靠的是把国外品牌的汽车拿到中国来卖,海尔则是把中国品牌的家电,卖到全世界去。过个四五十年,比如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国家电在世界上可能会有自己的“松下”,但中国汽车会有自己的“丰田”吗?
如果再退回去,海尔就没脸进中国大使馆了
10月13日下午,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行《首席执行官》电影招待会,来宾都是日本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名流。150个位子的会场,临时加到了180个。
电影放映前,中国新驻日本大使王毅先生,在大使馆接见了张瑞敏和吴天明一行。去年8月海尔广告点亮银座时,中国驻日公使参赞吕淑云女士出席亮灯仪式,曾让日本三洋公司的一位副社长十分感慨,说日本企业进军海外,就“得不到海尔这样的加油”。
向王毅大使简要汇报过海尔进入日本市场的情况后,张瑞敏说:“日本是个非常难进的市场,因为日本是个家电王国,消费者非常挑剔。昨天,一位日本记者还说,海尔在日本市场即使做不成功的话,也没有关系,也不丢人,因为很多世界名牌在日本都失败了。但海尔既然进来,就不能再退出去了!再退回去,就没脸进中国大使馆的门儿了。”
王毅问张瑞敏是第几次到日本,张说“很多次了”。张瑞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引进技术,后来是购买零部件,现在是开拓市场。以前到日本来,人家对你很客气,因为你买他的东西嘛。现在不太客气了,因为你要占人家的市场了。”
王毅大使说,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应该像海尔这样,到海外去树立自己的形象;海尔到日本来,也是符合日本消费者的利益的。
其实,“不太客气”的只是日本同行业的竞争者。东京的帝国饭店,就为张瑞敏的到来,专门在VIP通道插上了中国国旗,十几个管理人员站在门口,列队迎送。这是一个自强也尊敬强者的国度。遥想当年,张瑞敏初到日本,只能见到日本企业科长一级的干部;想参观一下工厂,人家也不让,只好装做分供方,混进日本企业的工厂里看看。一米八三的大个,晚上睡觉,脚都伸到床外……
掌声响起,电影结束了。张瑞敏和吴天明站在使馆大堂,跟大家握别、留影,持续半个多小时,发光了携带的所有名片。一位日本老太太挤上前来,跟张瑞敏说:“很感动!中国企业,加油吧!”
电影放映时,日本富士电视台来了17个人的强大阵容,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内采访张瑞敏。专访开始前,主持人看见别在张瑞敏衣领上的海尔徽章,问这“两个小孩”是什么意思。张瑞敏向她简要介绍了海尔创业伊始与德国企业的合作经历,然后把徽章摘下来,说:“送给你。”主持人十分高兴,说将来要戴着这“两个小孩”到青岛去找张瑞敏。
经济衰退,但不能说日本企业没有竞争力了
在东京的两天里,张瑞敏的时间几乎全部被日本记者占用了。10月13日上午,接受了《钻石周刊》、《日本经济新闻》和《朝日新闻》的三拨儿专访后,日本时事通讯社的记者,又坚持约了10分钟的采访。因为联络方面出了点问题,这位记者就一直等在帝国饭店的大堂里,直到下午1点半张瑞敏出来,在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汽车上,采访了张瑞敏。
张瑞敏说:“海尔看好日本市场,主要是看好日本消费者的挑剔。海尔有句话:消费者的抱怨,是送给企业的最好礼物。日本消费者最挑剔,抱怨也就最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收到更多的礼物。如果海尔在日本市场站住了脚,从质量上讲,全世界到哪儿去就都没有问题了。一些韩国品牌在日本经营惨淡,但决不退出,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在回答记者“日本企业如何恢复竞争能力”的提问时,张瑞敏说:“我不认为日本企业没有竞争力了。只是他们的某些做法,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比如用工制度。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日本企业的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在技术方面,日本企业仍然具有中国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日本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速度不够快,使其技术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张瑞敏“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管理实践中,多处可见日本企业的影子。比如“日清管理”,比如“造物先造人”等。“海尔学习日本企业,只有一条没学,就是‘年功序列’。”喜欢读书的张瑞敏对本报记者说:“当年,日本遣唐使到中国去,什么都学了,只有两条没学:一是科举制度,二是宦官制度。”
张氏好学而又善思。那天早餐时,大家闲扯。刚刚在乌克兰拍完《牛虻》的吴天明,感慨在乌克兰即使到自由市场上买东西,也不骗人,也不用砍价。张瑞敏说这是因为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缘故。“没进入的,不骗人;真正成熟的,也不骗人;只有转型中的,才可能骗人。”
13日晚上,两天的首映活动结束后,张瑞敏从东京赶往大阪,去拜会海尔的日本合作伙伴———三洋电机的井植敏会长。井植敏的父亲,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三洋电机的创始人井植岁男。井植岁男的姐姐井植梅野,是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夫人。“松下王国”的事业,最初就是从这三个人起步的。
因为12日晚上东京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反响很大,昨天刚刚采访了张瑞敏的日本记者,一定要做后续报道,说“就10分钟,然后自己消失”。当晚,他果然拿着一个小DV,也上了“新干线”……
国内颇有影响的《中国企业家》杂志,2003年9月发表过一项中日两国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松下幸之助和张瑞敏,分别成为中日两国企业家心目中最具知名度的企业家。在回答“未来5至10年,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将在哪个行业进行激烈竞争”的问题时,两国企业家同时把目光锁定在“家电”上面。
15日上午,本报记者在大阪跟张瑞敏到日本著名的电器连锁超市BIC考察市场。两个小时,从一楼转到七楼。张瑞敏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不时地记点什么。
看到海尔新型的“双动力”洗衣机跟其他品牌的产品放在一起,张瑞敏惋惜道:“这么好的东西,有点淹了。”记者注意到,这款容量6公斤的“双动力”洗衣机,标价44940日元。海尔的另一款5公斤波轮洗衣机,标价19800日元,低于日本品牌,与韩国品牌持平。2.3公斤的“小小神童”,标价20435日元。5公斤带烘干的滚筒洗衣机,标价62790日元,高于韩国产品的57500日元。
海尔做海外市场,战略上讲究“先难后易”,战术上却是“先易后难”。在产品策略上,实行的是“缝隙战略”。可在家电王国的日本,记者真的看不出这里还有多大的“缝隙”。
海尔日本公司的田中先生说,日本是高度饱和的市场,(从连锁店)出去一个才能进来一个,进来一个就意味着得出去一个。
看过BIC,就要回国了。中午用餐时,张瑞敏问:“感觉怎么样?”
我说:“我现在比较理解日本记者‘也不丢人’的话了!”
桌上听得懂中国话的,一下都笑了。
张瑞敏说:“将来如果海尔在日本市场失败了,可能除了你为我们做点辩解外,其他的就是一片声讨了……”
海尔和张瑞敏,正是这种“中国精神”的典范
在日期间,记者注意到,10月14日,日本各大报章同时刊发了一条消息:《日本恢复竞争力十杰》。报道说,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日本的排名由去年的第11位跃升到第9位。
中国在此排行榜上,列第46位。
谚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以占世界六十分之一的人口,拥有全球GDP的八分之一。中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拥有全球GDP的二十五分之一。换句话说,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0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跟韩国企业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不同,日本的经济衰退,多少有点“温水煮蛤蟆”的味道。近年来,尽管日本人从来不愿意公开表示向美国学习,但实际上,日本企业正在按照美国企业的价值观悄悄变革。比如,“为股东创造价值”这种典型的美国式语言,开始挂在包括索尼的出井伸之这样日本一流企业家的口上。
技术创新上,美国无疑是日本企业学习的榜样;但对日本企业来说,眼下比技术更为重要或者说更为缺乏的,是创业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正是靠着这么一股精气神儿,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上站立起来,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经历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失去的十年”后,他们十分怀念并希望重新找回这种创业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在老一辈日本人眼里,一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吧……
———而海尔和张瑞敏,正是这种“中国精神”的典范!
试想,中国的“无形”与美国的“有形”一旦结合,势必产生巨大的能量,或可催生出一个新的、充满生机以及欲望的日本?
日本人拿海尔说事,期望通过这种“精神返销”重新唤起国人的创业激情;
我拿“日本人拿海尔说事”再来说事,提醒同胞们时刻记着:家有强邻!
———也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吧。记者 陈玉明
责任编辑:孙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