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鲍威尔10月22日开始访问日本、中国和韩国,就双边关系、地区安全与稳定及反恐怖主义战争、伊拉克、朝鲜和六方会谈等问题交换意见。鲍威尔于10月19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就他的亚洲三国之行接受《远东经济评论》记者采访。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于1
0月21日公布了这次采访的记录稿。下面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发布的采访记录摘要。
国务卿鲍威尔接受《远东经济评论》默里·希伯特和苏珊·劳伦斯采访。
时间:10月19日东部夏令时间上午10时
地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鲍威尔:亚洲三国行与美国大选无关
问:您将在选举日前10天出访,是否有什么因素促使您现在出访,是事态有了新发展还是有了新的政策倡议?
鲍威尔:不是。我这次出访与选举无关。我已有一年没有去中国访问。这是我四年来第五次访华。我认为我应该经常前往该地区访问。我们有很多问题要与中国和日本商讨。
在东京,我将会见日本新任外务大臣。他在几个星期前就职。我已经与他见过面了。他来过这里。他希望来这里访问。他在就职的那个星期就立即来访。我也同样希望向日本人民表示美日关系的深厚和牢固。我还将向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再次强调美中关系的重要性。
在日本和韩国,我还将有机会向这两个国家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派遣军队前往伊拉克,感谢他们为阿富汗和伊拉克重建做出重大贡献。
在韩国,还涉及与我们调整驻军计划有关的问题,当然还有六方会谈问题。在这段时期内,中国高级官员与朝鲜高级官员举行会谈或已经举行会谈。11月快到了,这是一个适当的时机,我们可以审议六方举行的这类会谈的进展,考虑可能采取何种计划在适当时候开始下一轮六方会谈。
当然,我们与所有这三个国家还有一些经济问题。我们会提出所有有关问题。我们正进行十分密切的合作,开展与防扩散安全倡议(ProliferationSecurityInitiative)有关的活动。因此我在亚洲地区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这对我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可以前往那里与有关人员实际交谈,而不是只相互通电话或者在这里接待他们。
今年9月,我曾在联合国会见三国外长。我向他们一一保证,我会前去拜访他们。现在我即将成行。我期待着这次出访。我很高兴能访问这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令人赞叹,特别是韩国和中国。
·鲍威尔:我尤其为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感到自豪
25年至30年以来,我在不同情况下都涉及亚洲事务,我目睹韩国发展成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取得了成绩──不仅是取得成绩而已──已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与朝鲜形成明显的对比。我还目睹了我32年前第一次访华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我第一次访华的时候,尼克松刚刚访问过中国。当时我是一名年轻的陆军中校,一名白宫学者。看到中国32年来发生的变化,真令人感慨万千。我当年访问中国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刚结束了几年。不过,文化大革命的余波仍未消逝。我们可以与那些曾受到冲击,行动失去自由或被送到农村去的人员交谈,也可谈论他们在那个年代经历的其他情况。我看到中国人民如何适应世界在20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时的现实,看到他们如何为改善与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继续努力。我尤其为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对方立场的基础上。这种关系十分复杂,无法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我曾多次这样表示过。
我们在如此众多的领域意见一致。我们在如此众多的领域进行合作。当我们有分歧时,我们认真讨论这些分歧。当我们认为他们采取不符合我们最佳利益的行动时,我们会做出反应,不论是制裁中国公司,还是在欧盟对中国武器禁运的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我们认为应继续实行禁运。
·鲍威尔:“一个中国”的政策始终符合我们各方面的利益
问:我想知道,长期而言,美国的政策如何应对海峡两岸问题的挑战。我还想联系到目前这次对中国的访问。在台湾问题上,除一个中国”的政策之外,您这次访问是否会向中方带去其他保证?
鲍威尔:没有。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中国”的政策始终符合我们各方面的利益。这项政策保证了该地区的稳定,因为谁都理解这项政策的含义。
我们的一个中国”的政策建立在三项公报”的基础之上,你们对此早已熟知,这一点始终未变。
·鲍威尔:我们不支持“台独”主张,不支持“台独”势力
关于这项政策我惟一想补充的一点是,总统在去年12月针对有关独立的某些事态做出了表示。当时,我们非常、非常明确地表明,我们不支持独立。对支持”这个词,我可以高声说,也可以低声说,不过我想你们一定了解我的意思。我们不支持独立。独立不符合该地区的利益,任何实际朝独立方向跨出的任何一步都有可能在该地区引发一场重大的危机,这对谁都没有好处。
你们都知道,很多台湾人士在中国经商,人数相当多。大家都很清楚,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活动非常活跃。台湾存在着希望走向独立的势力。我们不支持这种主张;我们不支持这些势力。我们认为,我们的一个中国”的政策符合我们的利益,这项政策没有变。
我们非常认真地了解陈水扁的讲话。当我们觉得有人可能对我们的政策产生某种误解时,我们会再向他们说明,以便解除对我们政策的误解。这就是我要强调的问题。(信莲)
责任编辑:屠筱茵